纺织新材料增色世博场馆——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技术办公室副主任唐士芳
发表时间:2010-10-29     发表评论

  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建筑是本届世博会最大的看点,中国馆的“中国红”、日本馆的“紫茧”造型、德国馆的建筑网膜结构材料等,无不给人们留下许多记忆和思考。在场馆建筑中,少不了纺织新材料的应用。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技术办公室副主任唐士芳博士。专门就技术问题采访世博会官员,在上海世博会媒体采访中是少有的。

  记者:我们了解到,不少国家采用最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建设国家馆,其中产业用纺织品为世博会场馆建筑增色不少。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建筑有哪些新特点?

  唐士芳:德国馆以“和谐都市”为建筑设计风格。此次德国馆是该国参加历届世博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场馆。由德国慕尼黑石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承担设计、施工。这个外方内圆的建筑,犹如一座可进入并打破内外界限的三维雕塑。整个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展览面积3600平方米。其中,建筑网膜面积达12000平方米,每天可接纳45000名参观者。德国馆的主体幕墙是一种特殊纺织品材料,表面涂一层银色荧光剂,起到反射阳光、减少紫外线照射和降低展馆空调能耗的作用。这种新型纺织材料轻盈、透气,可循环使用,世博会后拆下来可以做成手提包。另外,这种新型材料又可起到美化场馆的作用,在不同时间和天气情况下可变换不同的景象。

  记者:日本馆外形酷似一个“紫茧”,很特别、很新颖。它包含了哪些新技术和新材料?

  唐士芳:日本馆的场馆外墙使用了新型纺织ETFE膜材料,并首次采用太阳能电池发电与空气交换一体化新技术。它有几大特点,首先膜材料重量轻、透明度高,降低了场馆的自重,增加了采光面积。膜材料有自清洁的功能,无需打扫灰尘,能自动清洗。其次是太阳能电池板与膜材料一体化,形成两层空间,中间充气体,里面有压力感应器,保持250帕的气压,低于这个气压会自动充气。这层膜下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为场馆50台52寸电视机提供电力。再次是场馆的“循环呼吸柱”设计,被称为“会呼吸的生命体”,一方面起到替代钢铁支撑作用,减少钢材用量40%;另一方面可以通风换气,抽排馆内污浊空气,同时,还可折射太阳光,实现了光、水、风的自然调节。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