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军:控制棉价的根本出路在于自给自足
发表时间:2010-11-11     发表评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棉花消费国,却在棉花价格问题上受制于国际影响,其主要因素在于中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棉花进口国。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自给自足。 

  中国每年大约要使用1000万吨棉花,但目前国内产量只能满足700万吨,缺口300多万吨长期依靠进口。况且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已呈现下滑趋势,进口压力进一步加大。 

  全球每年可供出口的棉花不超过800万吨,其中大约500万吨要流向南亚缺棉国家,300万吨流向我国。由于今年南亚诸国灾害严重,其进口棉花的迫切性势必更多地挤压中国进口的份额。 

  一方面,进口份额的不足客观上拉升了棉花的价格,加上一些国际资本有意囤积和抬高价格,致使进口棉价节节攀升。因而,“物以稀为贵”的国际市场局面自然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进口份额的不足又将棉花需求的压力转向国内市场,导致国内供需矛盾在短期内进一步加剧,加上一些游资炒作,致使国内棉价也节节攀升。因而又形成了“物以稀为贵”的国内市场局面。 

  难怪国家动用储备棉干预市场价格未见成效。从今年8月开始,中储棉分次抛售达100万吨,储备家底所剩不多,但并没能遏制棉价继续上涨的势头。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战略措施,我国或已进入“高棉价时期”。 

  笔者认为,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棉花需求受制于人和稳定棉价的问题,必须扩大棉花种植,提高棉花单产,做到自给自足。 

  举国上下应该要像抓粮食产业一样狠抓棉花产业,毕竟吃饭穿衣两件大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 

  首先必须恢复和扩大种植面积。10年前最高时曾达9000多万亩,而10年后的今天,较之以往减少了1000多万亩。为什么在需求总量上升的情况下,还会持续发生种棉面积萎缩呢?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种植棉花与其他作物比较收益偏低,有的棉农干脆改种粮食或其它经济作物,从根本上脱离了种棉的产业体系。为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恢复过去9000万亩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亩,使中国的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这样,通过扩大面积就能使国产棉的总产量趋于自给自足的水平。 

  其次必须努力提高单位产量。要加大科技兴棉力度,强化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这方面我国已经有了相当的起色,比如新培育的三系杂交抗虫棉比常规抗虫棉增产25%以上,制种成本可降低60%;新疆石河子今年每亩单产籽棉达900市斤,几乎比内地棉高出1倍。如果全国棉花单产都能提高25%甚至接近石河子的水平,那么,中国棉花的总产量一定会超过自给自足的水平。 

  因而,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如果措施得力,不仅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还能自给有余。

稿件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