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链:坚挺?脆弱?——我国纺织经济“需求带动型增长”模式持续力考评
发表时间:2010-11-09     发表评论

  统计局宏观数据显示,我国9月CPI创下23个月以来新高,连续多月超出3%警戒线,国内通胀压力一直明显上升。

  来自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趋势可以印证,今年年内,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到眼下的“糖高宗”、“苹什么”……农副产品涨价已有“全面开花”之势。

  作为农产品之一的棉花价格步步高升,也带来了我国纺织产业链后道产品及替代产品的依次涨价。原料端持续上涨的压力何时舒缓?子行业乃至流通渠道对于上游成本能否有效吸收?尤其是在本轮棉花疯涨行情结束后,企业将如何调整、消化高价位购进的原料库存?都构成行业发展的近忧。

  尽管产业链前端的价格传导十分顺畅,但是再向产业链的中端及终端延伸,传导则层层乏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9月,我国衣着类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仅上涨1.8%,衣着类产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甚至下降1.1%。而据来自市场方面的消息,今年的家纺、服装产品价格提升远不如前端产品幅度大,如部分家纺内销品牌,其零售价格4月份以来提高20%左右。迫于成本压力过大,不少企业已经开始使用涤棉代替纯棉。

  而服装产品从今年四季度订货会来看,品牌企业也普遍涨价10~15%。尽管终端产品受链条传导环节较多等因素影响,对原料成本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成本吸收能力较强,但面对原料端无休止地上行,涨价也将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有专家直言,现在终端产品是在消化前两个月的原料,依此推导,两个月之后更要涨价。

  虽然从目前来看,内外销形势好转将终端需求信号积极上传。但终端消费的承受力并不能靠市场需求的增加而无限放大,一旦消费者对价格“不买单”,即消费承受力崩塌,那么自下而上的需求动力将会减弱。届时,产业链上的生产环节以及流通渠道都将为价格传导不畅而共同买单。

  在综合利好因素的支撑下,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纺织行业交出优秀的成绩单,延续了2009年二季度之后的景气回升势头。但也应当看到,在今年成本上涨的问题面前,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承压能力和价格传导能力各异,因而不同子行业的赢利状况呈现差异化。这也给未来行业供给能力和需求能力的进一步匹配,提出了平衡衔接的新命题。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