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有法:裘皮消费“井喷”业界需要冷静
发表时间:2010-12-23    作者:任有法 发表评论

   今年的皮草原料价格比去年翻了一番,但是中国买家还是频频出现在全球主要的拍卖会上,并且大手笔下单。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裘皮消费进入了“井喷期”。

  据中国皮革协会的数据,全球裘皮年产量在250万件左右,中国消费者买走了其中150万件。笔者认为,全球裘皮总产量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而中国裘皮消费则进入了快速的上升通道,因而占全球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

  估算下来,目前中国每百人有能力拥有裘皮服饰数量是三到四件,裘皮消费刚好进入“井喷期”。与国外“贵族化”不一样,裘皮服饰在中国走的是时尚化、平民化的路线,估计中国有裘皮消费能力的人口不少于3.4亿,所以市场潜力非常之大。

  从海宁中国皮革城的情况看,2009年裘皮销量比上年增长了30%以上。今年随着有230多间精品铺面的裘皮广场开业,相信裘皮消费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增长。另外从整个皮革消费面来看,今年裘皮“大行其道”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而且与一般商品的流行不同,裘皮热潮不会“一热而过”,而是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有3~5年甚至更长。

  与革皮相比,裘皮原料及其制品价值相对更高,素有“软黄金”之称,裘皮原料及制品变现较其他商品容易——这些因素也是激发业界和消费者对裘皮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裘皮的竞争涉及产品质量、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保等一系列因素,其对企业的资金实力、设计能力、生产管理、品牌运营等方面的要求会更高。

   今年,笔者看了包括浙江海宁、辽宁佟二堡、河北辛集三大产业基地以及香港的不少裘皮企业,有一种感受很明显:有实力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裘皮产品的时尚附加值,才能让这种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软黄金”到了消费者手中之后可继续保值增值。

  另外,尽管中国已成为裘皮消费大国,但是原料的定价权却一直被北欧和北美的几大拍卖会所左右。

  这真是一个令人感到尴尬的现象:以国外市场为主的“中国制造”定价权被外商掌控,包括传统的纺织服装和机电产品,以及最近被广为关注的稀土——这种现象或许可解释为在供应方大力争夺市场的情况下,买方有更大的议价能力。那么,裘皮消费的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作为对全球裘皮市场举足轻重“中国买家”,何时能够在原料定价上有更大的发言权?此事关系到裘皮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中国业界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稿件来源:经济视点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