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纺织企业“众生相”
发表时间:2010-05-24     发表评论

  与开拓国内市场结合

  福建双喜集团是一家出口为主的生产企业,该集团董事长杨培南表示,今年将顺应国家提出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也准备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寻求好的投资机会。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杨培南亲自率队参加了中国针纺织产业转移(重庆)研讨会,也想借助这个平台和机会了解重庆。

  他告诉记者,重庆的投资环境总体还不错,但也存在技术基础和营销体系比较薄弱的问题。接下来他们会专门多带一些人深入全面地考察当地的各个方面,比如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人力、土地等资源,政府出台的政策等等,综合考虑转移的适合度。

  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

  上海赛扬国际集团副总经理李纯嘏告诉记者,其实公司很早就进行过产业转移,当时是把部分生产能力转到江苏某地,但是由于优惠政策兑现与否的问题,那次的转移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当然,产业转移之初,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也是难免的,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

  她表示,集团一直有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也一直在寻求很好的投资地,把北极绒品牌的技术优势和当地的资源优势有效结合起来。现在他们在重点考察西南地区,原因不仅仅是当地的劳动力等资源较丰富,还有公司现在产品的主要市场就在西南地区,所以把生产基地转移过去也是出于接近消费市场的考虑。

  “我们非常希望地方政策保持延续性,不要一届政府一个政策,不仅要有好的招商政策,更要落实。同时,我们更希望当地政府不是一刀切地制造政策和优惠措施,而是针对各个企业的特色和要求出台个性化的方案,这样对企业的吸引力会更大。”李纯嘏说。

  将各自优势有效结合

  上海朵彩棉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鲁伟强认为,产业转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不过,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我国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经过了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所以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要有耐心。他说,进行转移是企业在扩张时期的一种市场行为,一般是看中中西部的劳动力和资源,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如人文、法制环境、政策延续性等等。而这些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形成并显现效果。

  江苏新泰针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倪建中对鲁伟强的观点表示认同,他告诉记者,一方面企业有扩大发展的意愿,另一方面现在常熟这边寸土寸金,也是受到土地、劳动力资源的制约,所以他们一直都比较关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政策。“产业转移就是想把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出去,把设计、研发、运营等环节留在原厂,最好是把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倪建中说。

稿件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