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纺城巨额诈骗案频发 怎样铲除“赊账经济”土壤上的毒之花?
发表时间:2010-05-06    作者:竺逸超 发表评论

  做生意前上网搜一搜:这个人,有没有不良记录 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了解客户,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绍兴县警方正在建设的网络预警平台,或许将破解这个问题。
 
  继4年前重庆人吴明万骗了48位布商被判刑后,前不久,福全人胡某用空头支票、假合同骗了纺织品公司上百万元,被绍兴县人民法院判了20年有期徒刑。昨天,记者从绍兴县警方获悉,又一位合同诈骗案的凌姓嫌犯被警方控制,其诈骗金额据称达数千万元!

  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巨额的诈骗数目,而是这一起起影响巨大的诈骗案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轻纺城随处可见的赊账经济!

  孕育诈骗案的“赊账土壤”

  据办案民警透露,该嫌犯是绍兴县人,姓凌,注册了一个皮包公司。其诈骗手法就是做“减法”生意,即从A处进货后,谎称卖到迪拜,实际以接近半价的价格贱卖给B;拿到货款后,又从C处进货,然后再贱卖给B。

  按照正常的思维,只有傻瓜才会做这样的亏本生意。但轻纺城“欠账才能做生意”的交易方式,使骗子能轻易组织到货源,而且还能“赢利”。像重庆人吴明万,仅支付了21余万元就购买了价值近300万元的布匹。

  而令人惊叹的是,很多被骗的公司、经营户根本不知道骗子的底细,直到案发,还在到处打听骗子是哪里人。据村民反映,凌某两年前还只是个帮别人开车的司机,短短一两年就摇身一变,成了拥有两辆宝马轿车的大款。他的钱从哪里来?这么大的疑问难道就没有人探究过?

  绍兴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沈水良告诉记者,诈骗案的发生,主要责任在于经营户自身。如果经营户不是因为急于做成生意而盲目轻信,或者把对方的底细打听清楚了以后再与之交易,还会上当吗?

  “老关系”不牢靠

  传统交易方式再敲警钟

  有人把诈骗案频发的根源,归结为中国轻纺城特有的“不欠账不做生意”的交易方式。

  中国轻纺城东市场一楼的一个铺面,一年租金就要几十万元。但记者采访后发现,很少有经营户不让客户欠账的。

  经营户郏宣亨告诉记者,不欠账,人家就不跟你做生意。当然,与陌生人做生意,第一次肯定是不能赊欠的。欠账生意一般都发生在跟熟人交易或第二笔业务之后。

  而骗子恰恰就是经营户所谓的“熟人”一类。

  经营户杨老板说,“老关系”才允许人家欠钱。至今,他尚有十几万元的欠款收不回。有的欠债,确是对方生意不好,亏钱后想赖账。而有的欠债,则是因为业务员跳槽而成了收不回货款的坏账。

  说起“老关系”欠账不还,经营户陈铭良也是感触颇深。他有一位做了三年生意的河南熟客。去年春节,他赶到河南讨货款,结果不仅没要到9万元货款,反而受到对方的人身威胁。

  吃了多次亏后,杨老板总结了几条防骗的招数:不跟业务员做生意,直接跟公司老总打交道;先交60%货款,余款过几个月再给你的这类生意,不做;每米布高于市场价两三毛钱成交的生意也要谢绝。

  尽管经营户都在想方设法构筑防骗“篱笆”,但诈骗案依然不断发生。

  绍兴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沈水良坦言,只要轻纺城“不欠账不做生意”的交易方式存在,诈骗案就很难绝迹。

  不欠账不能做生意是不是因为供大于求?

  中国轻纺城工商分局市管办干部陈如林说,供大于求也难说,主要是环境如此。对客户来说,赊欠可以保证所购货物的质量(出现质量问题可以退还),方便资金周转等。因此,做了第一笔生意后,客户往往会提出赊欠要求。经营户为拉住生意,明知冒险也要做。

  防骗,能否尝试“人肉搜索”?

  郏宣亨是温岭人,在中国轻纺城做了十几年生意了。他对客户的了解,主要通过其他经营户的介绍,或者网上查询营业执照。此外,再没有尝试过别的方法。

  据了解,许多诈骗案中的嫌犯,不仅注册了公司,而且还有税务记录。光查有无营业执照,有否税务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像凌某的公司营业执照,是从别人的营业执照变更过来的。不但营业执照是真的,而且还可以查到数百万元的税务记录。可是,如果再细查下去,就会发现问题:营业执照的注册资金不对,税务记录也不全面。而这些内幕,普通经营户往往很难掌握。也正因为如此,骗子实施诈骗时更容易得逞。

  近期,警方还发现了一个异常信息:一些刑满释放的人也在注册公司。这些人一般都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生意头脑,其注册公司的目的非常可疑。像福全人胡某,早在2002年时,就因犯合同诈骗罪被越城区法院判处6年有期徒刑,直到2006年1月提前释放。可胡某并没有悔改的意思,走出铁窗后不久,就又干起了“老本行”。2007年10月,胡某伙同他人在无真实运营资金的情况下注册成立绍兴县丹洋纺织品有限公司,由别人担任法定代表人。当年11月,他们就通过与安徽某纺织公司业务员签订口头合同的方式,骗了对方的货物后,马上在市场上低价抛售。一伙人将赃款分完后作鸟兽散。

  有人认为既然“不欠账不做生意”的交易方式难以改变,就只能尽力规避由此带来的被骗风险。用“人肉搜索”,也许可以防骗。

  前段时间,网上通过对最年轻女县长的“人肉搜索”,将其身份、背景一股脑儿地展示在公众面前,足见“人肉搜索”的厉害。

  有人认为,对中国轻纺城的经营户来说,通过“人肉搜索”的方式了解客户,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关键是需要一个网络平台。绍兴县公安局正在建设的网上公安局,也许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预警信息平台帮经营户“防骗”

  昨天,记者从绍兴县公安局获悉,一个对外开放的网上公安局的前期筹备工作已完成,马上就可以与公众见面了。

  据介绍,这个网上公安局将学习义乌警方的做法,搞一个“经济案件预警及贸易信息采集系统”,一方面揭示骗子各种诈骗伎俩,另一方面帮助经营户解决疑难。

  如经营户A对初次接待的客户不熟悉,可以登录网页,在主页“我要参与贸易信息填报”一栏内发贴,询问能否放心交易。一两天后再登录网页,不但可以看到回复,还能从其他经营户的跟贴中了解到该客户有否在轻纺城做过生意、有否欠款、信用如何等等有用信息。

  据义乌警方反馈的信息,通过预警信息平台成功避免贸易风险的事例已数不胜数。3月29日,经营户黄女士上传信息,称与一家外贸公司做一笔一万元的头饰生意,谈好现金交易,但对方一直拖着不肯付款。3月31日,预警平台工作人员在调查后回复说,这家公司为代理性质,未注册,老板是巴基斯坦人,目前在市场上有欠款12万元。公司只有一个负责人,办公地连一把椅子都没有。黄女士随后中止了与对方的交易,避免了贸易风险。

  据了解,除了“人肉搜索”功能外,网上公安局还将设置一个预警信息栏目,通过实例教案,把骗子各种各样的诈骗伎俩暴光,以帮助经营户规避风险。

稿件来源:天天商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