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企:调整后的新路径
发表时间:2010-06-12     发表评论

  当前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化中,中国服装企业更需要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在经济格局调整中把握大势。同时,国内梯度转移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意愿不强、对转移的效果多存疑虑,转移行为多属于试探性转移,而非企业战略部署,造成转移质量不高,转移缺乏主动性和稳定性。内地承接转移地区,招商在前、规划在后,承接转移缺乏长期的、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对行业的服务和产业链配套能力比较低。

  我国服装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基础积累比较薄弱,造成行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都比较弱。另外,产业链创新机制缺乏上下游联动通路,使得产业链对服装行业的创新支撑作用下降,也提高了服装业创新成本。服装科技、管理等专业培训和教育较为落后,最新的、前沿的创新理念、科学技术、营销管理模式无法快速在业内传播,拖滞了服装行业创新步伐。

  但是,随着中国服装业的结构性矛盾不断调整,新的发展模式必将带动我国服装业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我们从国内很多本土品牌身上看到了这一点。服装企业开始强调“原创性”和“差异化细分市场”的营销理论,企业推广的设计师品牌将逐步崛起。以往,服装业在投资者眼中属于“低投入、低风险、低回报、低损失”的行业,现在当服装行业发展日臻成熟,服装企业有稳定的赢利能力,我们的企业开始走入了“国际资本”的视线。

  现在我国服装消费正面临着文化提升问题。随着都市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消费成熟,文化将迅速成为消费者的新需求。都市服装市场将从物质消费到品位消费、理念消费、生活方式消费。未来的“文化需求”来自消费者,企业的品牌文化是要迎合消费或适度超前于消费者。未来服装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进行功能细分、档次细分、产品细分。新界域的出现意味着新赢利点的出现,这会推出一批新兴品牌和新的商业模式。

  真正高品质低价位的“快时尚”离我们越来越近,以李宁为代表的众多国产品牌已经进入“快时尚”轨道;同时,从国际奢侈品牌到“手工作坊”纷纷开辟网上业务,从自建品牌官网到淘宝网专卖店,形式多样。互联网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G技术的普及应用、网上支付的便捷可靠等,更为网购推波助澜;“量体裁衣”、“手工缝制”,30年前的一大服装消费主流形式又轮回过来。不同的是,而今的“量体裁衣”走上了工业流水生产线,“手工缝制”融入工业化大生产流程。特别是我国服装行业还亟待在国际供应链位置、国际品牌影响力、国际服装科技领先等方面提高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