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自强院士畅谈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发表时间:2010-06-06     发表评论

    5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我国著名的纺织工程专家梅自强教授应邀参加武汉纺织大学揭牌庆典,并为纺材师生带来题为《对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一点认识》的精彩学术报告。武汉纺织大学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黄运平教授主持了报告会。科技处处长易长海、副处长李闻一以及纺材学院的部分师生共同聆听了报告。

  梅自强院士1951年毕业于南通学院纺织工程系,1958年获前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副博士学位。50-60年代,他牵头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成功4种新型梳棉机,其中A186型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20多年来国产梳棉机的主要型,由于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减少了配台,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60-70年代,他为推广应用国产第二代棉纺新设备参与组织领导了在全国开展棉纺织生产“上水平”的活动,使约占当时全国生产能力三分之一的棉纺织企业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他牵头组织研制成功条干均匀度仪,达到国际选进水平,获“1988年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初,他参与了引进技术国产化“重中之重”专项的调研和评估论证,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梅院士现已有80岁高龄,但依然神采奕奕。他首先从“纺织工业的历史作用”讲起,强调纺织作为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通过几组数字进一步说明了纺织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梅院士接下来谈到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方向,即“要加强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他指出:“日本产业用纺织品每年的生产数额占其纺织品生产总量的45%,德国占52%,而我国所占的比例只有17%”。而且,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过慢,大部分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纺织品比重过大,从我国各行业发展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来看,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振兴我国纺织业的关键途径。

    梅院士还指出“纤维原料要立足于支持自身纤维的生产,而不能过分依赖国外进口”。我国每年生产的纤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0%,但是利用率极低,能真正用于纺织业的高性能纤维的产量很少,只有通过加快设备的更新,创新技术,大力合成纤维原料等才能走出这种困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梅院士接着强调了“纺织装备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国产梳棉机的研制者和创新者,他深刻认识到有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装备的重要性,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现在进入瓶颈时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技术落后,大量先进的纺织装备依靠进口,技术受制于人,而很多企业短视,为了经济发展的考虑,不想花时间和金钱投入先进设备的研究。

    在报告会的结尾,梅院士希望我国纺织工业能够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作为传统的工业,纺织业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踟蹰不前,需要掌握节奏。

    在互动阶段,梅院士热情地回答了师生的提问。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黄运平教授在师生的掌声中表达了对梅自强院士精彩报告的感谢之情,鼓励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刻苦钻研,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报告会前,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徐卫林陪同梅自强院士参观了武汉纺织大学的纺织科技馆,并介绍了我校纺织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今后工作的设想。梅院士也对我校的纺织科技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稿件来源:武汉纺织大学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