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的一个主要指导思路,就是加快中西部地区万亩蚕茧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科技创新,推动茧丝绸自主品牌发展,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茧丝绸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国家工信委本月2日发布的《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除了鼓励东部地区纺织产业优化升级,强调要将制造的部分环节转移至中西部以降低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尽管深加工方面的广西茧丝绸业还没形成气候,但其常年保持200万亩桑园面积和占全国近1/4蚕茧总量的产业基础优势,还是让地方政府充满信心,也让越来越多的客商看到了商机。
去年9月,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组建的广西“桑蚕茧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正式启动,17家盟员单位现场签订了“桑蚕茧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书,这也是全国蚕桑领域里第一家产业技术联盟。据介绍,该联盟就是要建成共同发展、共同研究、共同开拓市场、信息与技术共同交流、成果共同转化、合力攻克共性问题、共同培育广西品牌及与政府部门交流沟通的平台。政府和商家对做大广西茧丝绸业的激情由些可见。
目前,桑茧养植正逐步成为广西成为部分县(市)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广西同时也成为国内茧丝绸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宜州或成中国新兴丝绸之城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日前出台的《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广西将建设宜州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宜州市建立一批科学种桑养蚕示范村、示范镇,培育发展一批蚕农专业合作组织,扶持一批蚕业资源综合循环开发利用典型,引进并壮大一批茧丝绸精深加工企业,把宜州打造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桑蚕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大县(市),
带动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纵深发展,努力把广西打造成西部最大的茧丝绸加工、贸易与现代茧丝绸文化交流中心。
在具体发展目标上,到2015年,宜州桑园要发展到30万亩,年产鲜茧达到5.4万吨;培育发展茧丝绸加工企业12-15家,产业链延伸至丝绸加工等领域,年产生丝3800吨、坯绸1000万米、蚕丝被20万床;蚕茧生产、茧丝绸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突破40亿元。
宜州市长黄平权告诉记者,宜州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宜州农民就已种桑养蚕。近年来,在及时把握“东桑西移”的机遇下,宜州政府将桑蚕产业作为第一产业来培育。截至2009年底,宜州市桑园面积稳定在25.5万亩,蚕农11.9万户,全年全市蚕饲养量110万张,鲜茧产量4万吨,产值9.2亿元,鲜茧产量分别占广西、全国总产量的25%和7%,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和广西第一大白厂丝生产基地县(市)。除了江苏恒源集团这个国内丝绸业巨头,宜州还引进嘉联丝绸、
茂源茧丝、嘉凤丝业等10多家茧丝绸加工企业,全市年加工干茧10500吨,可生产白厂丝3000吨,拥有“南方缫”、“刘三姐”、“美连爱”等丝绸品牌,茧丝绸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规模。
黄平权强调,为顺利将宜州建成中国新兴丝绸之城,市政府将加强对种桑养蚕户的扶持,凡连片种植500亩以上桑园每亩由财政补助50元,对示范片桑农给予每亩100元的桑苗补助,给予蚕农每年1000元左右的小额信贷,由财政贴息,为贫困村和库区移民农户免费提供桑苗等。同时,以加快建设茧丝绸特色工业园区为切入点,突出茧丝绸深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培育发展壮大茧丝绸加工企业,拓展桑蚕循环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从原材料到产品的就地升值,在建蚕房、蚕茧烤房、缫丝加工企业等生产用地方面,给予简化程序、减免收费、优先审批等一系列优惠灵活的政策。
可以预见,随着“东桑西移”的不断推进,广西茧丝绸业升级在即,潜力无限的宜州也将成为中国的新兴丝绸之城。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