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回暖 告别寒冬纺织行业坐上“过山车”
发表时间:2010-07-19    作者:丁厚勤 发表评论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回暖,纺织行业在告别寒冬后,一下子进入炎夏。”日前,郓城县华灵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正告诉记者,挺过了金融危机时的煎熬,眼下,纺织行业步入了难得的黄金时期。   

  1988年,华灵在随官屯镇建厂时,整个郓城县有6家纺织企业。如今,这些企业所剩无几,大部分都已经被“风吹雨打去”。目前,华灵纺织已经拥有固定资产2.4亿元,生产规模达到10万纱锭,员工1300余人。产品直接或间接出口到韩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   

  22年的摸爬滚打中,华灵见证了其间纺织市场的大起大落。 

  1999年至2000年,是纺织行业最辉煌的时期。1吨棉纱纯利润达到五六千元,机器一转,只等捡钱。巨大的利润空间促使全国纺织企业遍地发芽,也正是这时,郓城县纺织厂数量急剧增长,个个挣得盆满钵满。1999年,已有11年发展史的华灵纺织瞅准时机,1年内将生产规模从1.5万纱锭增加到3万纱锭。 

  对业内人士而言,上世纪末的辉煌,已成为最甜蜜的回忆。此后多年,纺织行业如同一杯温吞水,再未掀起大的风浪。   

  2008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巨浪汹涌,一下子将纺织企业逼入绝境。  

  “纺织虽然为生活必需品生产,但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附加值很低。在欧美发达国家,他们只制造纺织设备出口销售,却不进行此类生产,因为对他们而言,纺纱远不如进口来的划算。”梁正说,由于产品大部分依赖出口,国际市场萎靡,使当年春天价格还在每吨1.4万元的棉花,10月份便降至9000多元。原料价格暴跌,棉纱自然跟着一起下坠,一些国营纺织企业纷纷轰然倒下。

  幸运的是,郓城的纺织企业都没有停产。华灵纺织一方面采取滞销的手段避免损失,一方面派出业务员外出销售,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咬牙度过了难捱的严冬。   

  目前,郓城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纺织集群,全县大大小小纺织企业320多家,生产规模达到300多万纱锭。集聚效应带来的不仅是信息上的快捷畅通,而且聚集了大量技术人员,告别了以往从青岛、济宁等地请人的困境。令业内人士想不到的是,去年10月以来,纺织猛然冲向高点,原料价格由每吨1.2万元攀升至1.8万元,棉纱价格每吨更是激增上万元,“仿佛回到了1999年”。 

  如今,华灵的订单已经排到一个多月之后,售价高,产品供不应求,幸福来得太快,竟让人一下子紧张起来。“现在大的订单不敢贸然接了。”梁正说,过热的市场行情让他们不得不居安思危,谨防大涨之后的大跌。

  按照一般规律,每年9月份新棉下来至元旦,棉纱价格会随着下降,一直到来年11月价格较高的新疆棉花“入关”,棉纱价格上涨。加之几个月来市场过热引发的供求关系的改变,业内人士不敢再抱有继续乐观的态度。

稿件来源:菏泽日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