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玲:纺服业产业转移一夜之间遭遇空心化或系历史的重复演进
发表时间:2010-07-27    作者:万晓玲 发表评论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告诫说,企业家们只做两件事,第一是营销,第二是削减成本。营销与开支往往绑在一起,相比之下,很多工厂管理人员更信奉“拧干毛巾里的水”,削减一切不必要的成本。只有这样,企业的利润可能直接翻番,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当然增强。

  在上个星期,我们看到了因为削减成本而发生的产业转移趋势。7月25日,鸿海集团通过了对成都及郑州两地的6400万美元投资计划。至此,长达两个月的富士康内迁之争终于落幕。

  在上个月,富士康两次宣布加薪,结果是深圳富士康未来一线员工的底薪从900元升至2000元,富士康深圳各厂区的工人大约有45万人,这意味着富士康每年将新增60亿元的人力成本。2009年富士康的净利润为155亿元,也就是说仅深圳地区增加的人工成本,就会让富士康集团的利润削减近1/3。而内迁后,一般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都会低于深圳,所以会相对缓解薪资压力。

  无论是成都,还是郑州,鸿海都是首次投资。按其解释,这两个地区将成为“重点区域”。事实上,包括天津、郑州、廊坊、烟台、成都、武汉等地区都传出过引进鸿海集团的消息。2009年,富士康上交深圳市的税收就超过3亿元人民币,可以想见,无论这家企业走到哪里,都是GDP猛增的象征。

  一方面是不断上升的东南沿海人力资源和土地成本,另一方面是中西部城市强大的招商引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河南人主动赢得了大企业的亲睐。而此前,可口可乐已经在漯河开建二厂,百事可乐在郑州即将建厂,达利园则在新郑选址。

  事实上,包括以投资眼光著称的浙江本土企业娃哈哈也选择了郑州。他们将在河南商丘投建自己的购物中心,数量规模在未来的3~5年内将达到100余个。而此前,河南商丘市政府与娃哈哈集团刚刚签署了投资总额约5亿元人民币的娃哈哈(商丘)交易大厦以及生产基地的协议。

  根据麦肯锡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有79%的企业选择削减成本,但其中只有53%的企业高管认为,这样做确实有助于企业抵御危机。但是,成本削减往往出现问题。

  举例来说,目前在东南沿海地区,已有相当部分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将其出口商品生产业务转向内地省市。这种趋势非常显著,一些有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就在安徽、山东、四川、重庆等地建厂,因为不适应当地环境而撤退的比比皆是。而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上海许多工厂因成本高企难以生存,搬迁转移,有些终于关闭工厂,或将工厂转为贸易公司,只保留部分制造环节,当地产业在一夜之间遭遇空心化。而如今的情况,也许只是历史的重复演进。市场导报

稿件来源:市场导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