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得慌”
百荣世贸商城晚上不营业的现状对于王女士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跨越一千多公里从湖北来北京讨生活的王女士,过去常受困于人生地不熟而带来的那种无聊感,她希望有夜市,在其拥有的百荣服装店白天经营时段过后,来填补她的闲暇时光,好让她有点事情做。
由此,王女士在一年前选择了摆地摊,在她看来,地摊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赚钱,地摊让她在晚餐后有事可做,也让她的儿子能在户外接触其他的小朋友,甚至,还能让她发现最新的街头流行趋势。
王女士的地摊位在一个T字路口旁,这是她每天先人一步的勤奋所得。她总是最早来到黄金地摊位置的那拨人,从位于自己住宅的库存服装中,挑选几款自己拿不定主意是否好卖的新款服装后,她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步行5分钟来到“摊位”。这些服装都是王女士从广东进的货,白天在百荣店内她主要做批发,而到晚上,她则挑选几款新进货品来试水“零售市场”,从而为其的批发价格做参考。
每天王女士都会在自己的地摊位上呆3个小时左右,她并不属于主动上前招徕顾客的地摊主,更多的时候,她把注意力放在了身旁玩耍的儿子身上,有时她儿子会跟其他地摊主的小孩玩耍,有时,儿子玩伴因故没来,王女士就直接跟儿子玩游戏。
至于地摊生意,王女士并不“上心”,顾客问询,她就报价,顾客讲价,她直接回绝。“会在你地摊前停留的客户,其实不在乎价格能否便宜几块钱,地摊服装都不贵,没必要在价格上过分纠缠,我摊上的服装价格稳定反而能给人以信赖感。对于我来说,我真正看重的还是零售客户对什么款式服装感兴趣,为批发业务做参考。”
“地摊”渐热
每天傍晚,与王女士同时出现在西罗园社区地摊位上的,还有近二十家地摊服饰经营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王女士相似,是来自附近大红门、百荣的服装生意人,王女士过去就与他们相识,因此,到了晚上,这批经历相似的人便聚在一块,摊位相临铺开,互拉家常,一起讨论白天服装生意心得。
也有很多“外来者”,但不是非常固定,他们或开车前来卖点东西补贴家用,或是流动到该区域试试“商机”的专职于地摊生意的经营者。王女士并没有对这些“外来者”流露出敌意,这些竞争者在她看来,并不能对她的服装事业造成冲击,“最多影响点销售额而已”。
其实,尽管不太“上心”,王女士地摊生意却还算不错,“每天卖十件左右不算太难。”这也影响了她对日渐增多的陌生“地摊面孔”的看法,“没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营造出的火热‘商业氛围’,还有助于拉动附近社区居民的地摊消费热情。”
眼下,王女士和她的地摊生意哲学,以及西罗园社区日渐火暴的“地摊业态”所折射的正是国内地摊服饰经营的蒸蒸日上。
尽管没有权威统计数据能够说明眼下国内存有“地摊业态”街道的数量,但从北京来看,许多街道正在被“地摊业态”攻占。根据对北京的6条社区街道近60家地摊商户的调查来看,目前,“地摊业态”可用火暴来形容。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