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销与升级将助香港中小企业摆脱发展困局
发表时间:2010-08-25    作者:苏晓 发表评论

  香港的中小企业,大多采用以“珠三角”为生产基地,产品出口欧美的发展模式。但在欧美需求低迷,内地生产成本上涨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下,部分港资企业面临发展困局。

  面对这一困局,香港业界及专家在香港中小企业高峰会上普遍认为,开拓中国内地市场,以及实现企业升级转型,是香港中小企业摆脱困局的重要出路。

  汇丰亚太区业务策略及经济顾问梁兆基表示,在欧美需求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内地的快速增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将为香港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分析人士认为,关键是港企能否走出旧有模式,在开拓内地市场及产业升级方面有所作为。

  事实上,香港业界多年前就流行“出口转内销”的说法,但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刘展灏认为,从事代工生产的“珠三角”港资企业,要完全从“出口”转型为“内销”并不容易,“出口兼内销”则更为实际。刘展灏认为,开拓内销市场需要长期投入,建立品牌和销售网络都需要时间,他建议港商制订计划,逐步拓展内销市场。

  从事棉纱生产的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镇仁透露,他的公司一年前开始做内销,初期定下的目标是希望内销比率可以占公司整体销售额的10%至15%,结果出人意料,内销比率竟达到整体销售额的50%。据他介绍,内地市场比欧美市场承受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强,“香港一位生产牛仔布、牛仔裤的厂商最近告诉我,1码牛仔布目前在美国市场只能卖到2美元,而做内销却可以卖到3至4美元。”

  陈镇仁表示,国家正在制订的“十二五规划”及年初签署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对香港经济的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港商必须积极升级转型,与内地迈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扩大内需的大势接轨。

  知易行难,升级转型对“珠三角”港资企业不是一个新课题。梁兆基表示,技术升级之所以对香港中小企业有难度,因为在技术支援方面,香港从来就不是一个研发中心。台湾以及韩国在技术研发方面做得比香港好,甚至深圳的科技研发也比香港进步。

  梁兆基呼吁香港中小企业多研究自身优势,以此结合内地市场积极转型。他认为港企在市场定位、企业营销,以及提供优质服务、联络国际网络方面,与内地中小企业相比均优势明显。“不是说我们需要去研发将晶片运算速度提高多少,而是要去做研发过程中的支援服务,这是香港中小企业需要考虑的,而且也是有能力做好的事情。”

  梁兆基表示,香港中小企业应转型为提供支援的服务行业。“这一转型犹如香港在内地开放之初时的转型。当时的香港多数企业都在做进出口贸易,而现在,这些贸易公司做的都是进出口服务,通过提供市场网络求得发展空间,今后的港资企业,在内销方面也要走这条路。”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黄友嘉表示,内地在“十二五”期间不仅会刺激内需,还会提高消费水平,且消费不仅限于“衣、食、住、行”,还会扩大至“康、乐”(医疗健康和娱乐)。他认为这会为港企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对海外市场思考得这么辛苦,但就摆在眼前的市场,我们可以开拓得更好。”他举例说:“在医疗健康方面,内地对医疗健康的需求这么大,我们仅是做一个中医院就可既迎合内地消费者,又培训人才,还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

  香港商界和经济分析师均希望,粤港合作框架能够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样港商在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发展时,遇到的障碍会更少。

稿件来源:新华网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NewsInfo_Hits(1,9,908,42)%}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