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蓄势冲高 2011年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发表时间:2011-01-18    作者:翁仕友 发表评论

  由于国内流动性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成本上涨推动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2011年通胀压力将远大于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

  延续去年底的通胀高企势头,2011年的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按照既定工作安排,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2010年12月及全年宏观经济数据。在发布会召开前夕,各投行和研究机构已开始对12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进行预测,认为在4.2%-4.7%之间的居多,再度偏高。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CPI增幅将呈较大回落。他告诉《财经》记者,由于基数效应,12月CPI会放缓到4.2%左右,此后几个月将在4%-4.5%之间徘徊,但到今年6月,可能会冲高至5.5%的高位。

  对于CPI走势的判断,各家机构观点相近,认为12月CPI的回落是暂时性的,此后将一路走高。由此会促使决策层在上半年出台紧缩性政策,例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真正的回落将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复杂的一年。尤其在9月后,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徐徐向下的线条,而判断通胀的主要指标CPI则直线上升,11月冲至5.1%的新高。经济增速下滑、通胀抬头,这一糟糕组合,一度让决策层左右为难。

  眼下,刚刚步入2011年的中国经济再次表现出物价抬头的苗头,通胀蓄势冲高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形成。由于国内流动性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成本上涨推动以及气候异常等诸多因素,2011年的通胀压力将远大于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控通胀遂成首要任务。

  “国16条”效力式微?

  最近几个月,普通民众的直观感受和官方统计数据进一步相呼应,表明国内农产品(15.43,-0.88,-5.40%)价格正慢步回升,新一轮的涨价周期或在春节前夕完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0年12月20日-31日期间,全国200个主产县主要农产品价格除了个别产品价格微跌外,绝大多数产品出现了小幅上涨的迹象。

  商务部对销售端价格的监测也印证了上述判断。商务部重点监测的是36个大中城市的食用农产品价格,由于这种监测以一周为单位,对价格变动极为敏感,因此被视做观察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的重要参考。

  商务部通报,1月3日至9日,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上涨6.2%,其中青椒、苦瓜、豆角、油菜、茄子、黄瓜和生菜价格涨幅均超一成;肉、蛋类由于消费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其中羊肉、猪肉、鸡蛋、白条鸡、牛肉价格分别上涨1.1%、0.7%、0.4%、0.4%和0.2%;粮食、食用油零售价格继续走高,其中大米、面粉价格分别上涨0.4%和0.2%,豆油、花生油、菜籽油价格分别上涨0.3%、0.2%和0.1%。

  据了解,类似的涨价已连续三周发生,均为小幅上涨,这和2010年11月“国16条”出台后的连续三周回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上一轮物价上涨始于2010年7月,当时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快速上涨,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到10月CPI上升到4.4%,民众要求政府出手治理的呼声甚高。

  11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控制物价工作,两天后紧急下发了“国发〔2010〕40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从增加供给、规范流通角度入手,出台了16条治理措施。

  控物价一时成为各地主政官员的首要任务。据了解,全国多数地区召开了省级专门会议部署,部分地区还出台了具体的落实政策。

  以广东为例,该省在“国16条”下发后研究制定了23项具体落实措施,全省拿出1.96亿元价格调节基金用于扶持生产、调控价格、补贴低收入群体。据了解,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认可。

  一些地方甚至采用了比“国16条”更为激进的价格管制措施,例如云南昆明、海南等部分地区对当地主要食品和部分产品进行行政限价。

  政策的短期作用很快显现。官方通报认为“国16条”取得了初步成效,蔬菜价格明显回落、粮油价格趋稳、生猪出厂价连续下跌。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分析指出,2010年下半年这一轮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蔬菜价格带动的,而蔬菜供给跟气候结合得十分紧密。另外,蔬菜的生产周期比较短,如果通胀仅限于蔬菜价格,就不用特别担心,几个月后它会自然降下来,而如果政府想要用限价的措施其实是很难奏效的。

  12月CPI的短暂回落,究竟归功于政府干预还是市场自发调节,官方和学界各执一词。但不可忽视的是,政府的出手干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界对通胀的预期,由此带来了12月CPI小幅回落。

  然而,随着春节临近,受气候异常、成本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等因素影响,一度回落的物价再度出现小幅回升迹象,引发各界关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见效快的行政措施效力难免式微,难以从根本上减轻通胀压力,建议政府治理通胀要采取综合手段,“动起真格来。”

  “有人说这是结构性上涨,控制一下即可,不用去紧缩货币,因为加息也不可能把蔬菜价格降下来。我同意加息不可能把蔬菜价格降下来,但是加息可以防止蔬菜价格的上涨变成所有价格的上涨。”汪涛介绍。

  在汪涛看来,目前中国的情况确实有大量流动性存在,而且利率非常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蔬菜价格上涨不是因为货币超发拉动的,但是很可能因为流动性大量存在和低利率而蔓延到整个经济体。“我认为现在产生全面通胀的风险非常高,条件非常成熟。”汪涛说。

  2010年11月,CPI摸高5.1%。央行在一个月时间内一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治理通胀已从单纯的增加供给转换为紧缩流动性,控通胀力度更大。

  “中度通胀”或难挥别

  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经验数据,在CPI涨幅中,5%是一个关键性数值,高于该值意味着国内经济从低度通胀进入中度通胀阶段。

  基于2010年四季度的通胀形势,一些研究人员预测, 2011年上半年,中度通胀将是主旋律,即CPI同比涨幅很可能超过5%,这多少令人忧虑。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2010年9月以来的物价上涨,不同于2004年由粮食减产引发的物价上涨,也不同于2007年-2008年由中国经济过热引发的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和猪肉价格上涨。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当前的通胀有多种因素推动。

  祝宝良指出,这其中既有主要发达国家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国际市场流动性宽松,粮食、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产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的推手,也有国内货币存量规模较大,对价格的影响逐步释放,通胀预期较高,投机炒作较为严重的因素。

  具体而言,既有蔬菜等部分农产品供应偏紧带来的价格上涨,也有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明显上升。这些因素推动了2010年物价总水平上涨,并将继续影响2011年的物价。

  祝宝良介绍说,测算价格上涨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计算翘尾影响;二是计算新涨价影响,新涨价又包括各种因素引发的市场自发性涨价和国家对部分管制商品和服务的主动调价。

  从通常折年底价格翘尾因素来看,假定2011年商品和服务绝对价格水平和2010年12月的平均水平一样,可计算出2010年CPI对2011年各月翘尾呈前高后低态势,影响全年CPI上涨2.3个百分点左右。

  从市场自发涨价因素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的预测,2011年国际市场石油、矿产品、农产品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将上涨10%左右。由于中国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工资成本上升,进口初级产品价格将大部分传导到下游制造业。输入性通胀加上国内粮食、肉类、蔬菜、服务等价格的上涨,2011年市场自发性涨价将拉动CPI上涨1个百分点以上。

  而从理顺国家管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层面来看,如果把资源税改革从新疆推行到全国,按从价资源税率5%计算,可推升CPI上涨0.7个百分点。若理顺煤电、天然气等价格,可推升CPI上涨0.8个百分点以上。

  马骏认为,继续推动通胀的因素首先是租金的上涨,由于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中上涨较多,租金上涨必然发生。此外还要看到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例如过去一年中棉花的价格上涨100%,服装、鞋等这些产品的价格自然会随之上升。

  在全球,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气候状况近期都很糟糕,会推高国际农产品的价格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如果国内的雨雪冰冻天气扩展,也会推动农产品的价格。

  “如果政府在2011年初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会让通胀变得比我们想象的更高,使得今年后面一段时间逼迫要采取更大力度的紧缩。”马骏提醒道。

  治通胀需综合施政

  在一些宏观经济研究人员看来,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遏制通胀手段仍有所保留,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紧缩程度有着重重顾虑。

  中国仍然是投资拉动经济的典型模式,因此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就需要相应的货币增长速度和信贷规模。在过去有一种简易公式计算M2(广义货币)增速,即为实际GDP增速加上通胀率,在此基础上再加权3个-4个百分点。

  据此,以2011年GDP增长9%,CPI为4%为基数,在此基础上上调3个-4个百分点,则2011年M2增速为16%,新增信贷7万亿元是合理的。

  马骏认为,这种传统的公式存在重大缺陷。他分析说,历史上之所以要加3个-4个百分点,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需要一个金融深化即物品商品化和货币化的过程。例如农产品货币化以后,农民之间不再是易货交易,货币增长高于农业生产的增长;1998年住房改革后,不再是单位分房,需要现金购买;此外还有土地不再是政府划拨,需要用钱购买等。

  在马骏看来,这种结构性变化已经大体结束,金融深化正在减速,货币政策不应再为实际宽松。“可能加1个百分点就够了。”马骏说,据此计算,2011年M2增速为14%,新增信贷规模不超过6.5万亿元。

  货币超发被认为是引起通胀的根本原因,由于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胀将有近十个月的滞后期,2010年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将在2011年上半年出现,这也成为部分研究人员判断2011年通胀形势的一个重要依据。

  而和2010年有所不同的是,2011年中国将面临更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进入12月以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连续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月5日指出,该组织的农产品价格基准指数大幅上涨,突破了2007年-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水平。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高度关注输入性通胀风险。他认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对国内CPI传导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总需求强弱和国内政策对一些下游价格的控制力度。

  中金公司宏观经济研究团队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10%拉动CPI上涨0.4%,传导力度高于过去十年平均水平,这反映在总需求强劲情况下,企业比较容易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过去几个月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两位数上涨,对一些欠发达国家居民造成压力。而且如果全球食品价格随着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就难以排除2008年的情景重演。”世界银行预测局全球宏观经济主管安德鲁·伯恩斯警告说。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斯·蒂莫1月13日介绍,发展中国家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方面可以从供给角度,采取一些中长期措施来增加农业产量;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紧缩性的政策,让货币升值来克服通胀,同时也可以对冲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彭文生开出了相近的“药方”,根据过去十年的经验,彭文生建议可以让人民币升值来帮助控制今年的输入性通胀风险。

  1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6.62,达到6.6128,再创汇改以来的高点纪录。2010年6月21日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达3.14%。

稿件来源:财经网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