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法:从服装销售额加速增长看涨价冲动与理性消费
发表时间:2011-01-07    作者:张永法 发表评论

  2010年1~10月,主要纺织品和服装的产量增速继续平稳,总体来看,企业生产有明显降温迹象。衣着类价格下半年以来开始升高,其升高与原材料上涨关系紧密,服装销售额的增长更多来自价格增加而数量只有小幅提升。

  2010年10月份,原材料类价格快速上涨,加大了CPI指数的上涨压力,但衣着类出厂价格仅上涨1%。通胀压力下行业成本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从2010年7月至今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并再次引发人们对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担忧,升值导致利润向强势企业集中,企业间分化更加明显。由于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增大和内销市场竞争加剧,预计2011年行业运行压力更胜2010年。

  生产要素成本的大面积上调,企业必然会有涨价的冲动。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综观现在我们整个中国服装市场还是供大于求的情况,服装企业的生产依旧热火朝天,源源不断的产品在涌向市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近两年来由于外需受影响,一部分原本做外贸的生力军转向国内市场,到底该如何消化这些产品还是一个问题。和其他消费品不太一样,服装类消费品价格受成本影响是有限的。服装是享受型商品,而不是生活必需品。迫于现在的经济形势,消费者一方面收入没有增多,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压力,只能减少一部分支出,服装消费自然首当其冲。

  确实,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对于服装的消费弹性是极大的。今天有钱了,就可以买贵一点的,如果明天没有钱了,就算不添置新衣服,生活也不会受太大影响。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扩大内需,但这个“内需”所涵盖的更多还是指保障性需求,服装的购买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很难有大幅度膨胀。

  说到底,还是绕不过中国制造业的顽疾,对于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过于依赖,上游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下游市场就立马乱了阵脚。一个真正成熟的企业会存在一部分可相对自由操作的成本空间,也就是管理成本和过程成本等。关键是我们的服装产业要做好专业化分工,这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短时间内,一个产业的整体升级是不现实的。就目前来说,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优化横向的产业分工合作。大企业有实力就去做品牌,小企业没实力也可以将国际OEM(代工生产)做得很专业化。各企业发挥所长,整合资源配置,实现对产业链的有效控制自然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