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荒、电荒、油荒来袭 如何面对多“荒”时代?
发表时间:2011-12-07 发表评论
从年初遍地开花的用工荒到4月开始席卷全国并贯穿全年的电荒,还有随处可见的柴油荒,令大批中小企业甚至地方政府慌神的钱荒……2011年,“荒”几乎从未从老百姓的视野撤出过。
在这样一个多“荒”之年,人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避免一些“荒”总是卷土重来?
“订单荒”“用工荒”叠加 劳动密集型企业遭考验
近期以来,我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部分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未来仍面临订单量减少、订单波动加剧、短单小单比例持续上升的困难局面;与此同时,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面临的招工难、“用工荒”局面也没有得到改善。不少企业和市场人士认为,“双荒”反常叠加的背后,是我国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型步伐遭遇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冲击的严峻现实。
“订单节奏变乱”加剧“用工荒”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形势影响,招工难、“用工荒”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现象,但让一些企业感到奇怪的是,尽管今年以来企业接受的海外订单量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下滑,但是企业招工难的局面并没有改善,这和以往订单多才用工紧张、订单少用工则少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干了18年企业,现在是最迷茫的时候。”从一家夫妻店做起的广东顺德东原厨具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宪华说。作为一家用工人数不超过500人的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他现在面临的是淡旺季都缺人的窘境,究其原因,他认为和“订单节奏完全变乱”有直接关系。
“以往欧美经济正常的时候,市场态势是制造和销售双方都可以预测的,因此用工淡旺季分明,企业也可以适应、调整,用工短缺只是暂时现象;但今年以来,国际订单不断变短、变急,有德国企业还向我们下过100件产品的订单。这种情况下,企业根本养不住人,也不敢养人,结果就是缺工成了常态。 ”郭宪华说。
有企业分析认为,由于主要出口市场地位没有改变,欧美近期危机加剧的情况很可能带动我国劳动就业波动加大,甚至在今冬明春造成一波短促的“用工荒”。江苏舜天[7.73 1.31% 股吧 研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小建说,今年以来,欧美地区受限自身经济复苏缓慢,采购商采购意愿一直非常疲软,订单不足,在迫使我国相当部分出口企业用工量维持在低水平的同时,也大大压缩了制造链条的调整、适应能力。
“随着库存的消耗,欧美市场日用消费品很可能在明年春天出现一个空档期必须填补,当地采购商届时不排除突然向中国企业追加一大批急单、短单的可能,再加上明年春节来得早,到时候中国企业用工紧急短缺的局面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性很大。 ”他说。
转移还是转型考验劳动密集型企业
面对“订单荒”和“用工荒”叠加的局面,部分专家和市场人士认为,受国内多方面因素影响,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很难简单通过提高工资、增加福利的方式加以应对,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端产能很可能不得不面对向海外转移的前景。
长期跟踪企业和市场动态的山东省商务厅业务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吴英喜说,“用工荒”的成因复杂,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取向发生巨大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从山东这一劳动人口大省来看,年轻的“90后”农民工出现了“宁愿在城市富余,不愿在农村就业;宁愿在服务业拿低工资、不愿意在制造业挣加班费;宁愿在城市奋斗,不愿在农村享受”的突出特征,“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这种心态不是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工资就可以解决的。 ”
而“订单荒”也使得我国大批传统加工出口企业“提价”能力严重受限。在今年10月至11月举行的第110届广交会上,许多企业反映,由于国际需求疲软,欧美客商普遍不愿意大幅提升价格,加之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在劳动力价格提升方面的空间越来越受限制,“即使想通过加工资招人,也力不从心。 ”
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已经开始出现 “高龄化”需求。许多企业一改以往专招年轻女工的“习惯”,将用工人员定位扩大到35岁至50岁的 “识字工人”,且男女不限。深圳市总工会生产保护部副部长王鸿利认为,随着老年社会的临近,我国劳动力供应总量未来是逐步下降的,扩大用工适龄范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要么升级,要么转移,此外无其他出路。
须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后续效应
然而,同样是转,不同的行业,选择却可能完全不同。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我国以鞋、服装、箱包等日用消费品为主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端产能将选择向海外转移;而电子消费品类企业则可能向国内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民营大中型企业相比,外资企业转移动力更大,而前者的转型欲望可能更加强烈。
曹小建说,从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看,由于交通运输成本高昂,纺织服装、鞋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都在沿海地区设厂,“从目前情况看,这些产业的中低端产能从中国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沿海地带加速转移的趋势比较明显。未来中国本土企业在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将主要在中高端产品上体现出来。 ”
此外,由于这些产业中相当部分产能是由跨国企业代工厂完成,这些工厂受国际资本需求制约明显,对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较为敏感,因此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地的速度也在加快,耐克在越南工厂的生产能力超过中国就是一个例证。
与此同时,部分民营企业则选择了升级转型的道路。以广东南海昭信集团为例,这家企业毅然关闭了旗下4家鞋厂,投身到新能源产业,这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说,只有“忍痛割爱”,企业才能在“订单荒”和“用工荒”的双重夹击中寻觅生路。
展望未来,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和转移能否真正解决 “用工荒”背后的劳动就业形势转变 “冲击波”,是许多人士担忧所在。有专家说,现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心都放在企业上,没有太多考虑工人就业需求和想法, “很可能出现企业转移走了工人未必肯跟着企业走、企业升级了工人未必 ‘升级’的不同步状况。加上未来一段时间内用工波动性可能进一步加大,如果不在政策方面加以考虑,很可能造成劳动者 ‘富余’在沿海地区的局面加剧,带来的社会压力不容小觑。”
有些“荒”为何总在重复?
细心的人士会发现,今年出现的多种“荒”,并非都是首次出现,多为旧“荒”蕴含新现象,新问题,需要新办法去应对。
比如年初集中暴发的“用工荒”。与往年多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不同,今年的“用工荒”延伸至内地多个省份,表面上看起来是劳动力供应不足,实则暴露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差距以及长期以来农民工普遍遭受的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等不公平境遇。有评论就指出,从某种角度讲,“用工荒”实为“公平制度之荒”,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尽快跟上,城镇化过程中不能使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落地生根”,解除后顾之忧,“用工荒”就难以消除。
又比如说,今年表现尤为显著的中小企业“钱荒”。在抵御通胀为首要任务的特殊背景下,货币、信贷政策趋紧,中小企业融资难进一步凸显,好在有关部门在调研基础上已出台一系列支持小企业发展措施,企业融资难问题正得以缓解。不过,在给中小企业“输血”的同时,打破行业垄断,在行业准入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平衡机会,让资金进入应该进入的领域,方为解决资金分布不平衡的治本之策。
相较这些已有所缓解之“荒”,更值得忧心的,是那些个“经年老荒”,比如自2004年以来,“电荒”“油荒”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能源经济学家、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从气荒到油荒,再到今年频现的煤荒、电荒,虽然每次原因各有不同,但从根本说可归结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及行政命令下的市场失灵。“荒”的恐怕不仅仅是资源,而是有关方面解决问题的愿望、诚意和勇气。
如何彻底解决“回头荒”
临近年末,“荒”声依然不绝于耳。据中电联预测,今冬明春,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最大电力缺口将达3000万千瓦至4000万千瓦。与此同时,有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国内只有约52%的民营加油站可以保证正常销售,这意味着仍有约48%的民营加油站仍无油可售。
“考虑到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以及各种原因,未来电荒、油荒依然难以避免,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电荒、油荒控制在一个更短的时间和更小的范围内。”在林伯强看来,当前的油荒、电荒中已存在明显人为因素,而根源就是能源价格机制没有理顺。
林伯强指出,要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从长期看要改革价格机制,推进煤电一体化、建立更有效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使其更准确反应市场供求。不过,这一过程的难度很大。
对于“用工荒”,知名经济学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考虑到经济增速回落,出口订单增长放缓等因素,此前比较严重的用工短缺已有所缓解。不过,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总体仍处低端以及无效率的规模化投资依然存在,“用工荒”仍有回头可能。
孙立坚指出,“荒”的根源在于各种机制没有理顺,加之今年物价高企,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各种综合因素叠加导致各种“荒”集中暴发。而“只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持续,价格、利率等各种机制没有理顺,‘荒’就仍会大范围重现。”孙立坚说。
在这样一个多“荒”之年,人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避免一些“荒”总是卷土重来?
“订单荒”“用工荒”叠加 劳动密集型企业遭考验
近期以来,我国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部分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未来仍面临订单量减少、订单波动加剧、短单小单比例持续上升的困难局面;与此同时,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面临的招工难、“用工荒”局面也没有得到改善。不少企业和市场人士认为,“双荒”反常叠加的背后,是我国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型步伐遭遇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冲击的严峻现实。
“订单节奏变乱”加剧“用工荒”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形势影响,招工难、“用工荒”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现象,但让一些企业感到奇怪的是,尽管今年以来企业接受的海外订单量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下滑,但是企业招工难的局面并没有改善,这和以往订单多才用工紧张、订单少用工则少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干了18年企业,现在是最迷茫的时候。”从一家夫妻店做起的广东顺德东原厨具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宪华说。作为一家用工人数不超过500人的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他现在面临的是淡旺季都缺人的窘境,究其原因,他认为和“订单节奏完全变乱”有直接关系。
“以往欧美经济正常的时候,市场态势是制造和销售双方都可以预测的,因此用工淡旺季分明,企业也可以适应、调整,用工短缺只是暂时现象;但今年以来,国际订单不断变短、变急,有德国企业还向我们下过100件产品的订单。这种情况下,企业根本养不住人,也不敢养人,结果就是缺工成了常态。 ”郭宪华说。
有企业分析认为,由于主要出口市场地位没有改变,欧美近期危机加剧的情况很可能带动我国劳动就业波动加大,甚至在今冬明春造成一波短促的“用工荒”。江苏舜天[7.73 1.31% 股吧 研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小建说,今年以来,欧美地区受限自身经济复苏缓慢,采购商采购意愿一直非常疲软,订单不足,在迫使我国相当部分出口企业用工量维持在低水平的同时,也大大压缩了制造链条的调整、适应能力。
“随着库存的消耗,欧美市场日用消费品很可能在明年春天出现一个空档期必须填补,当地采购商届时不排除突然向中国企业追加一大批急单、短单的可能,再加上明年春节来得早,到时候中国企业用工紧急短缺的局面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性很大。 ”他说。
转移还是转型考验劳动密集型企业
面对“订单荒”和“用工荒”叠加的局面,部分专家和市场人士认为,受国内多方面因素影响,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很难简单通过提高工资、增加福利的方式加以应对,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端产能很可能不得不面对向海外转移的前景。
长期跟踪企业和市场动态的山东省商务厅业务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吴英喜说,“用工荒”的成因复杂,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取向发生巨大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从山东这一劳动人口大省来看,年轻的“90后”农民工出现了“宁愿在城市富余,不愿在农村就业;宁愿在服务业拿低工资、不愿意在制造业挣加班费;宁愿在城市奋斗,不愿在农村享受”的突出特征,“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这种心态不是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工资就可以解决的。 ”
而“订单荒”也使得我国大批传统加工出口企业“提价”能力严重受限。在今年10月至11月举行的第110届广交会上,许多企业反映,由于国际需求疲软,欧美客商普遍不愿意大幅提升价格,加之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在劳动力价格提升方面的空间越来越受限制,“即使想通过加工资招人,也力不从心。 ”
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已经开始出现 “高龄化”需求。许多企业一改以往专招年轻女工的“习惯”,将用工人员定位扩大到35岁至50岁的 “识字工人”,且男女不限。深圳市总工会生产保护部副部长王鸿利认为,随着老年社会的临近,我国劳动力供应总量未来是逐步下降的,扩大用工适龄范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要么升级,要么转移,此外无其他出路。
须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后续效应
然而,同样是转,不同的行业,选择却可能完全不同。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我国以鞋、服装、箱包等日用消费品为主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端产能将选择向海外转移;而电子消费品类企业则可能向国内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民营大中型企业相比,外资企业转移动力更大,而前者的转型欲望可能更加强烈。
曹小建说,从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看,由于交通运输成本高昂,纺织服装、鞋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都在沿海地区设厂,“从目前情况看,这些产业的中低端产能从中国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沿海地带加速转移的趋势比较明显。未来中国本土企业在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将主要在中高端产品上体现出来。 ”
此外,由于这些产业中相当部分产能是由跨国企业代工厂完成,这些工厂受国际资本需求制约明显,对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较为敏感,因此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地的速度也在加快,耐克在越南工厂的生产能力超过中国就是一个例证。
与此同时,部分民营企业则选择了升级转型的道路。以广东南海昭信集团为例,这家企业毅然关闭了旗下4家鞋厂,投身到新能源产业,这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说,只有“忍痛割爱”,企业才能在“订单荒”和“用工荒”的双重夹击中寻觅生路。
展望未来,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和转移能否真正解决 “用工荒”背后的劳动就业形势转变 “冲击波”,是许多人士担忧所在。有专家说,现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心都放在企业上,没有太多考虑工人就业需求和想法, “很可能出现企业转移走了工人未必肯跟着企业走、企业升级了工人未必 ‘升级’的不同步状况。加上未来一段时间内用工波动性可能进一步加大,如果不在政策方面加以考虑,很可能造成劳动者 ‘富余’在沿海地区的局面加剧,带来的社会压力不容小觑。”
有些“荒”为何总在重复?
细心的人士会发现,今年出现的多种“荒”,并非都是首次出现,多为旧“荒”蕴含新现象,新问题,需要新办法去应对。
比如年初集中暴发的“用工荒”。与往年多出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不同,今年的“用工荒”延伸至内地多个省份,表面上看起来是劳动力供应不足,实则暴露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差距以及长期以来农民工普遍遭受的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权益难保障等不公平境遇。有评论就指出,从某种角度讲,“用工荒”实为“公平制度之荒”,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尽快跟上,城镇化过程中不能使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落地生根”,解除后顾之忧,“用工荒”就难以消除。
又比如说,今年表现尤为显著的中小企业“钱荒”。在抵御通胀为首要任务的特殊背景下,货币、信贷政策趋紧,中小企业融资难进一步凸显,好在有关部门在调研基础上已出台一系列支持小企业发展措施,企业融资难问题正得以缓解。不过,在给中小企业“输血”的同时,打破行业垄断,在行业准入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平衡机会,让资金进入应该进入的领域,方为解决资金分布不平衡的治本之策。
相较这些已有所缓解之“荒”,更值得忧心的,是那些个“经年老荒”,比如自2004年以来,“电荒”“油荒”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能源经济学家、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从气荒到油荒,再到今年频现的煤荒、电荒,虽然每次原因各有不同,但从根本说可归结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及行政命令下的市场失灵。“荒”的恐怕不仅仅是资源,而是有关方面解决问题的愿望、诚意和勇气。
如何彻底解决“回头荒”
临近年末,“荒”声依然不绝于耳。据中电联预测,今冬明春,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最大电力缺口将达3000万千瓦至4000万千瓦。与此同时,有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国内只有约52%的民营加油站可以保证正常销售,这意味着仍有约48%的民营加油站仍无油可售。
“考虑到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以及各种原因,未来电荒、油荒依然难以避免,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电荒、油荒控制在一个更短的时间和更小的范围内。”在林伯强看来,当前的油荒、电荒中已存在明显人为因素,而根源就是能源价格机制没有理顺。
林伯强指出,要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从长期看要改革价格机制,推进煤电一体化、建立更有效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使其更准确反应市场供求。不过,这一过程的难度很大。
对于“用工荒”,知名经济学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考虑到经济增速回落,出口订单增长放缓等因素,此前比较严重的用工短缺已有所缓解。不过,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总体仍处低端以及无效率的规模化投资依然存在,“用工荒”仍有回头可能。
孙立坚指出,“荒”的根源在于各种机制没有理顺,加之今年物价高企,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各种综合因素叠加导致各种“荒”集中暴发。而“只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持续,价格、利率等各种机制没有理顺,‘荒’就仍会大范围重现。”孙立坚说。
稿件来源:半月谈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