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改评估报告: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不可行
发表时间:2011-02-14     发表评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设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13日发布“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影响评估”报告。报告认为,经过这几年的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对均衡水平的偏差有了明显改善,虽然还有一定低估,但是低估程度不到10%。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大幅升值既无必要,也不可行。

  研究报告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等五家机构的十多位学者参与。

  国际上一直争论,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低估和低估的程度。报告认为,自2005年7月的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对均衡水平的偏差有了明显改善。总体上认同的是,人民币汇率相对均衡值还有一定低估,但是低估程度不到10%。

  报告认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效显著,汇改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小,缓解了汇率和国际收支失衡,也给外向型企业的升级转型留出了时间。

  报告估算结果显示,2007年和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每年升值7%左右,与不升值的情况下相比,实际GDP只下降0.28个百分点,但是中国通货膨胀率降低了0.42个百分点,工人实际工资上升了0.07个百分点、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重减少了0.28个百分点。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表示,从产业层面来看,虽然许多出口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3%,但是资本利润率却超过10%,外向型企业对汇率调整的承受能力要好于许多人的预期,最根本的是外向型企业会及时调整出口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及加快产业转型。

  课题组专家指出,人民币汇率改革所采取的渐进式策略是正确的,一次性大幅升值既无必要,也不可行。

  对于“十二五”期间汇改的建议,报告认为,首先汇改的长期取向是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近中期仍然需要真正落实有管理的浮动,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充分运用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汇价波动幅度,逐步减少央行对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的直接干预。

  报告建议,确立经常项目顺差的内部调控目标,争取把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以内。因为过高的经常项目顺差以及由此引起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对我国发展并不必要。

  课题组认为,应建立外汇储备增量调控目标,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外汇储备不再明显增加。加大短期资本流动管理,遏制短期套利资金流入,为国内政策调整和汇率制度改革争取时间等。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出席发布会时强调,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一直坚持的机制,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的最好选择。但他同时也指出,在改革过程中,也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时机。

  易纲指出,虽然目前官方没有资本项下可兑换的时间表,但是在未来,随着汇率形成机制不断的市场化和汇率弹性不断提高,我国资本可兑换的程度也会不断提高。

  对于外汇储备,易纲表示,其是由中央银行的负债形成的,目前外储的投资很安全。

稿件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NewsInfo_Hits(1,9,908,42)%}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