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发布2010年我国消费品市场运行基本特点。
第一,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国民经济GDP全年实现39.8万亿,增长10.3%,比2009年加快1.1个百分点。在过去的五年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三个年头超过了10%。
第二,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比2009年加快2.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从各月走势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各月基本呈现出平稳运行态势。
第三,人均消费进入万元大关。2010年人均消费突破1.1万元,这标志具有丰富的经济内涵和意义:其一,消费担当拉动经济增长主角能力更强。其二,按照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计算,人均零售额在十二五期间将突破两万元。其三,标志我国消费品市场将进入更加广阔、容量更加巨大的发展空间,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升级、丰富、多元的特征,市场充满更多商机。从1993年到2010年,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人均消费基本上是每五年翻一番。
第四,乡村增长进一步加快。2010年我国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2%,比2009年加快0.5个百分点。我们知道,按照去年的统计,我们县及县以上消费增速比镇和农村增长0.2个百分点,今年由于统计口径变化,所以今年城镇这块超过农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乡村居民的增长速度,应该说在乡村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0.9%,已经高出城镇的增长速度。
第五,2010年下半年通胀压力持续加大。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增长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上涨3.3%。我们从2010年各月消费品价格指数和各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可以看到,2010年我们的通胀压力是逐渐加大。从过去五年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其中有三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超过3%,同时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有三年超过3%。2010年通胀压力持续加大,通胀预期不断加强,主要原因:一是货币流动性过高。二是食品价格带动,从1月份的3.7%提高到11月份的11.7%,全年上涨7.2%,其中仅粮食就上涨11.8%。三是美元持续贬值。四是人工成本上涨。
第六,热点商品销售旺盛。2010年,限额以上企业当中,汽车、石油及制品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合计达到28.7%,拉动增长5.2个百分点,其中仅汽车类拉共3.2个百分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汽车在我们消费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七,餐饮消费拉动作用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在外就餐、消费也持续增强,我国城镇局面在外就餐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从2005年7.64%提高到2009年的7.96%,2010年餐饮收入1.76万亿,同比增长18.1%,快于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1%的速度,对消费增长起到较强的拉动作用,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两个百分点。
第八,网络购物火爆。2010年网络购物用户增长48.6%,仅网络团购企业数量就达到1880家。2010年淘宝网注册用户达到3.7亿。2010年我国网上零售交易规模达到5131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网络购物火爆不仅促进消费快速增长,也对我国零售业和品牌商品发展格局产生积极、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九,外资零售企业继续快速扩张。2009年,沃尔马、家乐福、大润发、乐购、麦德龙、欧尚,这六家合计开了111家店,比2008年多开34家。2010年共开133家店,比2009年多开22家店。2010年底,这六家企业门店合计达到631家,年均开店速度达到20%。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外资开店当中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二三线城市开店速度加快,我们可以看到六家当中二三过去两年开了116家,省会直辖市开86家。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发展也出现一些新情况。一是通过向供应商收取各种费用增加利润的经营发展模式,导致零供矛盾加剧,提高物价,品牌歧视等问题增多,引起企业部门和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二是在外资零售企业中暴露出的价格欺骗、质量作假等问题动摇了外资零售企业的信誉。三是一些外资零售企业脱离我国发展现实环境,导致经营宽大甚至出现关门、关店情况出现。
第十,2010年零售环境中发现的一些变化:第一,大型零售百货企业加快扩张,不断提升商品经营档次。第二,越来越多的大型超市连锁企业加快融超对接,扩大自营比例,应对价格波动。第三,以服装为代表的品牌大型专卖店快速发展。第四,越来越多的欧美品牌商品进入中国。第五,一些国产品票企业加快实施多品牌、多品类的策略。第六,商业地产在趋紧的房地产政策下,出现新的商机,更显活跃。
二、2010年主要商品及品牌运行情况
第一,从服装来看,2010年服装销售同比增长21.2%,比2009年加快5.6个百分点,其中高档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2%,明显低于中低档零售企业增长速度。一线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比上一年高出9.6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水平。同时网络购物已经发展成为服装销售当中主渠道之一。第二,品牌集中度与2009年相比基本持平。出现的一些强势品牌,像羽绒服的波司登,男西装市场的雅戈尔,男裤子当中的九牧王,以及九牧王的男休闲装,这些品牌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差距明显扩大。
第二,家电。销售同比增速比上年高5.5个百分点。三线城市增速高于一二线,我们监测中发现2010年三线城市家电销售同比增长24.9%,一线城市仅增长0.7%,二线城市增长15.5%,这是因为家电下乡加速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网购、专卖店发展、消费升级带动高档家电商品需求旺盛,同时节能政策也促进家电产品能耗升级。二是品牌集中度继续上升,从家电产品在我们监测的几大类当中,品牌集中度是最高的,而且2010年比2009年又有所上升,传统大家电和主要小家电前十位品牌集中度分别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像点热水器、家用全自动洗衣机等八类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比上年略有下降。
第三,化妆品。化妆品总体增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零售额2010年比2009年下降0.3个百分点,零售价格与2009年基本持平。在化妆品市场当中,三线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28.2%,比一线和二线城市高出15.8和17个百分点。是中西部地区零售额增长16.7%,比上年高出3.7个百分点,而且高于东部地区。在化妆品的前十位品牌集中度,我们可以看到变化基本不大,百草集、自然堂等这几年市场份额增长较快,优势品牌在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巩固。
第四,洗涤用品。从洗涤用品市场监测情况来看,销售增速略高于上年,全国大型零售企业洗涤用品零售额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网络渠道加快发展步伐。从品牌格局来看,前十位品牌集中度比2009年有所上升,优势品牌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合成洗衣粉、清洁洗涤剂、香皂等市场中外资比例低于上年,像雕牌、奇强、超能等品牌表现优异,三线城市品牌集中度较高,一线城市高端品牌受青睐,外资品牌比重最高。
第五,食品。食品增速大幅高于上年,2010年商品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2%,高于2009年6.5个百分点,这个带动销售增幅大幅度高于上年水平,达到24.5%。从市场监测来看,消费者更加青睐健康、绿色、原生态食品,2010年食品安全事件比较多,消费者更多转向知名品牌消费。居民消费品牌意识增强,在我们监测食品当中,除了葡萄酒和食用植物油之外,其他品类市场综合占有率都明显提高,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从这几年来讲,很多品类的市场占有率都是逐年提高。
三、2011年消费品市场发展环境
第一,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国家制定的国内生产总值目标是年均增长7%左右,比十一五期间降低0.5个百分点。减慢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是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方向,是主动、自觉的政策。另一方面,也是资源、环境等客观因素。虽然国家调低了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作为十二五的开局年,以及十一五期间高速增长的影响下,预计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8.5%-9%之间。
第二,是投资增速会继续降低。2003年以来,是我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均超过23%,带动资本形成额对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2009年的贡献率高达94.6%,2010年贡献率是54.8%。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是一增一降,降低投资、出口增长速度,相对提高消费增长速度,加快服务消费增长速度。因此,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减慢,预计增长20%左右。
第三,出口增速将大幅降低。2010年外贸出口增长34.7%,是十一五期间最高增速,与2008年相比增长10.3%。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前景并不乐观,金融危机、主权债务等隐患仍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增强态势,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仍可能继续实施,加之日本大地震的影响将进一步推动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增加全球通胀压力。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动荡也将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加强,从主观、客观上也将影响出口快速增长。从上述情况分析,尽管日本大地震后的重建会增加我国一些产品对日本出口,但是总体上2011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将比2010年大幅度回落,预计增长17%左右。
第四,延续通胀压力大趋势。2010年对2011年通胀翘尾因素影响大概是2.6%,同时2011年市场流动性仍然很强,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84.2万亿,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美元贬值,日本大地震造成日本出口减少、进口增长,以及核电事故影响因素,将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的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用工成本、房租以及其他物价上涨因素叠加,将推动原材料、工业品价格上涨。2011年通胀预期增长,物价上涨压力较大,预计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5%左右。
第五,居民收入增速加快。2011年,国家促进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措施有:增加就业,提高小麦和水稻最低收购价格,加大用于三农的投资投入,增加对农民生产补贴,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比例等。。2010年年底以来,用工荒的加重已推动企业用工工资较快增长,预计2011年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比2010年高一到两个百分点。
第六,房价过快上涨将有效抑制。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和一些大城市相继出台更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从目前来看效果已经开始显现,2011年国家继续国家保障型住房建设规模,在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十二五期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明显减弱了市场对房价快速上涨的预期,还原了被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挤出的对消费者和服务消费能力。同时保障性住房供应量的扩张,也将有利于带动中低家庭生活消费。在各项政策有效抑制房价的同时,一定时期内,客观上可能会促使房租价格上涨。
第七,汽车等热点商品增速回落。2011年国家取消了对购置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汽车下乡政策、对党政机关购置车辆及运行费用原则上控制零增长,汽油价格上涨,以及一些大中城市因交通严重拥堵已经采取或者将采取限购、提高停车费等措施,将对汽车、石油及制品等快速增长产生抑制。汽车市场将呈现新的特点:第一,高档名车有涨价趋势。第二,国产品牌中各地限制政策影响较大。第三,一线城市增速快速回落,二三线城市保持较快增长。
第八,餐饮消费增速将回落。众所周知,社会锦团、公款消费对餐饮业快速增长有较大贡献。2011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党政机关公务接待费原则上零增长,要精简会议、清理规范各种达标、评比、表彰、论坛、庆典活动,从经费上严加控制。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增多,食品原材料价格与人工成本上涨,也将对餐饮消费产生不利影响。预计2011年餐饮收入增长16.5%左右。
第九,消费品市场增速与2010年基本持平。虽然2011年至十二五期间,消费向拉动经济增长主角转变,但并不意味着消费品市场增速进一步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一方面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下降的情况下,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相对提高。另一方面,体现在服务性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提高。预计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为17%左右。
四、未来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网络购物将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有更多消费者会关注网上购物,网络购物将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尤其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这些消费者也是实体购物的主力军。二是网络全面快速深入生活,已经成为一些消费者生活的必需品。三是会有更多知名品牌包括奢侈品牌开辟网上销售渠道。四是网络将革新传统的零售模式,会有更多知名百货店、超市、专业专卖店进军网上销售渠道。
第二,中高档百货店将受到严重冲击。随着越来越多的中高档品牌遭遇进店难、扣点高、租金高等难题,而纷纷转向网上销售,由于这些品牌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必将对中高档百货店中销售商品产生巨大影响,奢侈品及高档商品受到关税及营销成本影响,将更多转向网上销售,直接影响中高档百货店。百货店有竞争力的可经营品种减少,在选择品牌的话语权方面减少。在一段时间内,百货店将更多选择没有触网的优秀品牌,通过经销商品提供优质环境和服务以及利用时尚的吸引消费者保持竞争优势。
第三,外资零售企业加快竞争方式转变。外资零售企业信誉的动摇,零购矛盾加剧,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外资零售企业加快竞争方式转变。一是更多的外资零售企业涉足大型商业地产。二是更多通过收购区域性连锁企业进行快速扩张。三是加快向三四线城市发展。四是加强网上销售。五是加快发展自有品牌。
第四,国内零售企业将更多借助资本市场。随着我国零售业快速发展,环境的改变,我国零售企业发展将更多借助资本市场,其原因是:一是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资金支持。二是一些区域竞争优势强的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需要资金支持。三是企业只有借助资本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强者,才能保持旺盛的竞争力。
第五,零售企业争夺的主战场将转向三四线城市。目前我国一二线零售市场竞争格局已基本稳定,新建门店发展空间也很小,一二线零售市场竞争将主要体现在并购。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技术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三四线城市居民消费能力将快速增长。三四线城市将成为带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市场。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先行向三四线城市扩张的零售企业获得了成功,这些必将刺激和推动着包括外资零售阶级在内的更多零售企业加快向三四线城市扩张,三四线城市将成为零售企业争夺的新战场。
谢谢各位!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