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之后的反思——榆林纺织业的“陵谷变迁”
“昔日为陵,今日为谷。”经济领域的“陵谷变迁”只是短暂的一瞬。时光推进到21世纪,陕西省榆林传统产业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阶段之后,逐渐走向衰退,陷入发展困境。
一米四五十元的呢子被做成拖把
从1989年开始,榆林传统产业经历了令人躁动不安的震荡。
震荡,首先来自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这对榆林毛纺织品的出口冲击很大。天津口岸上,来自榆林的外贸产品大量积压,好多新运来的货物又被原封不动地拉了回来。而在国内,前一年还十分抢手的榆林毛纺织厂三大产品毛毯、呢绒、毛线,到1989年市场却突然急转直下,由畅销转平销,进而滞销,就连获得过部优、省优产品称号的名牌产品也未能幸免。
榆林毛纺织厂高级政工师鱼道珍回忆,1989年榆林毛纺织厂的产品开始大量积压,库房积压的产品价值高达3000多万元,资金周转困难,工厂被迫停产。职工们都出去卖产品,搞全员销售。原来1米四五十元的呢子,最后1米平均按2元贱卖,甚至被做成了拖把和抹布。
1989年上半年,这个厂实现利税1162.24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3.4%;实现利润473.3万元,下降39.6%。
1989年以后,榆林毛纺织厂一路下滑,逐渐走向破产倒闭的死胡同。榆林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清产核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榆林毛纺织厂总资产8731万元,总负债4.5亿元,资产负债率515.14%。
2005年,榆林毛纺织厂,这个曾在榆林工业经济发展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国有企业终于宣告破产。
震荡,还严重波及榆林其他传统产业。榆林地毯厂原厂长刘志高介绍,由于厂子连续3年出现经营性亏损,1998年,地毯厂不得不进行改制,由1个厂子分成3个,实行自主盈亏。但改制未能阻止企业继续亏损的局面,地毯厂始终负债经营,勉强维持到2005年。2005年,政府对地毯厂进行了改制,对产权和职工进行双重身份置换,地毯厂资产也被拍卖。
和榆林地毯厂一样,榆林皮革总厂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短暂的鼎盛发展期以后,效益一路下滑,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企业长期处于停产状态。2010年,榆林皮革总厂实行政策性破产,职工分流,厂区变卖,由陕西中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8亿元,在原榆林皮革总厂原址开发建设榆林中赢文化广场。
生不逢时,企业刚投产就陷入亏损
轻纺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处于鼎盛,生产效益显著,是榆林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但全国各地由于毛纺产业生产效益好,大量毛纺企业也纷纷上马,产能过剩,产品滞销,不得不“压锭减产”。加之我国实行外贸体制改革,出口退税税率下降,纺织企业成本上涨,利润空间缩小,国内纺织企业产品已开始走下坡路。
当时榆林毛纺企业只有榆林毛纺织厂一家,生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单一,精纺纱锭只有5000锭,很难在市场站稳脚跟。为了避免这一被动局面,当时的榆林地区行署决定在榆林毛纺织厂的基础上,新建第二毛纺织厂和羊毛分梳厂2家轻纺企业,以实现榆林纺织产业的升级换代。
榆林第二毛纺织厂留守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初榆林地区行署在论证是否要上马第二毛纺厂时,参与论证的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榆林只有榆林毛纺织厂一家粗纺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如果能新上精纺企业,那么“精纺粗纺就全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国内外毛纺产业正在走下坡路,如果上马,将来可能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但最终第一种观点占据上风。1985年,榆林行署一次性自筹资金,投资6200多万元,新建了榆林第二毛纺织厂。
榆林第二毛纺织厂于1987年12月投产,主要生产精纺呢绒、毛料、毛线和服装加工等。1988年5月,产品正式进入市场,年产量达50多万米。1995年,产量最高达130万米。但据该负责人回忆说,工厂刚刚投产,就遇到席卷全国北方的羊毛大战,工厂一投产就面临亏损,并长期持续。到了2005年,工厂负债高达2亿元,不得不全面停产。2008年6月29日,法院正式宣布榆林第二毛纺织厂破产,被榆林万民纺织有限公司收购。
羊绒加工业也是如此。榆林羊绒分梳厂原办公室主任李佑甫告诉记者,过去榆林羊绒大多以原料外销,为提高羊毛绒加工深度,延伸下游产品产业链,增加附加值,1985年,原榆林地区行署开始筹建羊毛分梳厂,1986年7月1日正式建成投产,以原绒和无毛绒为原料,生产纺纱,然后织成羊绒衫。但是,羊绒分梳厂也只是经过3年短暂的鼎盛之后,遭遇羊绒大战,原绒成本上涨,工厂从买进原材料起就开始亏本。1990年,羊绒分梳厂不得不停产放假。
1992年和1996年,该厂虽然先后和香港裕民远东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进行过短暂的合作,新上了纺纱织造二期,但并未改变企业的宿命,工厂背负的债务越来越重。2008年,羊绒分梳厂实行政策性破产,被榆林市雅牧绒业有限公司收购。
产值现在只占全市工业的0.6%
经过数十年的辉煌以后,榆林传统产业盛极而衰,逐渐衰落。如今,榆林毛纺织厂、第二毛纺织厂、羊绒分梳厂、地毯厂、皮革厂等一大批传统企业,要么长期停产、半停产,要么破产倒闭,无一幸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回解放前”,榆林国有传统企业曾经的甜蜜,瞬间变成苦涩。
市工信局副局长白海洋介绍,目前,榆林传统产业仍然处在低谷,其产值只占榆林工业经济总量的0.6%。
导致榆林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体制、技术、设备、资金以及观念等各个方面。
一是体制制度不活。榆林从前的传统产业90%以上都集中在国有企业。这些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的襁褓中诞生与成长,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没有市场意识,“大锅饭”思想严重。企业领导走马灯似的更换,而且不少是行政干部出身,没有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经验,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这是榆林所有传统国有企业整体衰败的重要原因。
二是生产技术、设备落后,更新进步慢。榆林传统产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生产规模不大,产品品种和样式多年不变,加之传统产业大多手工操作,产量不高,效率低,利润小。产业技术进步慢,没有及时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三是银根紧缩,资金短缺。这导致企业资金需求量增大,周转困难,没钱购买原材料。而且银行利息提高,加重了企业负担。
四是原材料涨价,税种增多。材料、染料、电力价格统统上涨。仅电费一项,1989年上半年榆林毛纺织厂就比往年多支出10万元。再加上新税种的增多,企业产品成本上升了54%。
五是羊毛大战,贻害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席卷中国北方的“羊毛大战”,造成羊毛市场混乱,掺假使假现象普遍。收购回的劣质羊毛让企业咽不下又吐不出。收购的一斤羊毛洗过后仅剩3两。
六是投入不足。上世纪90年代,随着榆林油、气、煤、盐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能源化工产业的崛起,政府的产业结构和政策发生了改变,政府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能源化工产业上来。许多投资者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油气、煤业、化工、房地产等高收益高回报产业,传统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衰落之后的反思
榆林传统产业在计划经济的襁褓中曾一枝独秀,无论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市场竞争是关键。榆林毛纺织厂、第二毛纺织厂、地毯厂、皮革厂、羊绒分梳厂当年曾经红极一时,但却逐渐衰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紧跟市场变化,反应迟钝,面对衰势,只会坐以待毙。纺织业虽然是夕阳产业,如果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升级,及时更新换代,适时跟进,还是很有前途的。如果当年这些企业能及时转型,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抢占国内外市场,类似鄂尔多斯集团这样的企业在榆林产生也未可知。
品牌战略是基础。榆林毛纺织业、皮革、地毯有资源优势,相关产业仍有发展空间。但在当今经济格局一体化、经济要素流动便捷的情况下,优势资源禀赋并不就一定占得先机,毛纺织业巨头“恒源祥”和“三利”并不具有资源优势,但他们有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故能成其大。而新疆生产的棉花卖到江浙变成最终消费品,新疆只能得到卖棉花的钱。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做好产业化经营、品牌经营。
体制改革是必然。榆林毛纺、皮革业有其技术基础及人力、资源等发展的必要要素,但由于体制制度等原因,自主开发能力弱,花色品种单调落后,市场营销能力差,宣传推广不到位,致使产品没有市场,只能惨淡经营乃至破产倒闭。
一米四五十元的呢子被做成拖把
从1989年开始,榆林传统产业经历了令人躁动不安的震荡。
震荡,首先来自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这对榆林毛纺织品的出口冲击很大。天津口岸上,来自榆林的外贸产品大量积压,好多新运来的货物又被原封不动地拉了回来。而在国内,前一年还十分抢手的榆林毛纺织厂三大产品毛毯、呢绒、毛线,到1989年市场却突然急转直下,由畅销转平销,进而滞销,就连获得过部优、省优产品称号的名牌产品也未能幸免。
榆林毛纺织厂高级政工师鱼道珍回忆,1989年榆林毛纺织厂的产品开始大量积压,库房积压的产品价值高达3000多万元,资金周转困难,工厂被迫停产。职工们都出去卖产品,搞全员销售。原来1米四五十元的呢子,最后1米平均按2元贱卖,甚至被做成了拖把和抹布。
1989年上半年,这个厂实现利税1162.24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3.4%;实现利润473.3万元,下降39.6%。
1989年以后,榆林毛纺织厂一路下滑,逐渐走向破产倒闭的死胡同。榆林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清产核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榆林毛纺织厂总资产8731万元,总负债4.5亿元,资产负债率515.14%。
2005年,榆林毛纺织厂,这个曾在榆林工业经济发展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国有企业终于宣告破产。
震荡,还严重波及榆林其他传统产业。榆林地毯厂原厂长刘志高介绍,由于厂子连续3年出现经营性亏损,1998年,地毯厂不得不进行改制,由1个厂子分成3个,实行自主盈亏。但改制未能阻止企业继续亏损的局面,地毯厂始终负债经营,勉强维持到2005年。2005年,政府对地毯厂进行了改制,对产权和职工进行双重身份置换,地毯厂资产也被拍卖。
和榆林地毯厂一样,榆林皮革总厂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短暂的鼎盛发展期以后,效益一路下滑,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企业长期处于停产状态。2010年,榆林皮革总厂实行政策性破产,职工分流,厂区变卖,由陕西中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8亿元,在原榆林皮革总厂原址开发建设榆林中赢文化广场。
生不逢时,企业刚投产就陷入亏损
轻纺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处于鼎盛,生产效益显著,是榆林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但全国各地由于毛纺产业生产效益好,大量毛纺企业也纷纷上马,产能过剩,产品滞销,不得不“压锭减产”。加之我国实行外贸体制改革,出口退税税率下降,纺织企业成本上涨,利润空间缩小,国内纺织企业产品已开始走下坡路。
当时榆林毛纺企业只有榆林毛纺织厂一家,生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单一,精纺纱锭只有5000锭,很难在市场站稳脚跟。为了避免这一被动局面,当时的榆林地区行署决定在榆林毛纺织厂的基础上,新建第二毛纺织厂和羊毛分梳厂2家轻纺企业,以实现榆林纺织产业的升级换代。
榆林第二毛纺织厂留守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初榆林地区行署在论证是否要上马第二毛纺厂时,参与论证的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榆林只有榆林毛纺织厂一家粗纺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如果能新上精纺企业,那么“精纺粗纺就全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国内外毛纺产业正在走下坡路,如果上马,将来可能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但最终第一种观点占据上风。1985年,榆林行署一次性自筹资金,投资6200多万元,新建了榆林第二毛纺织厂。
榆林第二毛纺织厂于1987年12月投产,主要生产精纺呢绒、毛料、毛线和服装加工等。1988年5月,产品正式进入市场,年产量达50多万米。1995年,产量最高达130万米。但据该负责人回忆说,工厂刚刚投产,就遇到席卷全国北方的羊毛大战,工厂一投产就面临亏损,并长期持续。到了2005年,工厂负债高达2亿元,不得不全面停产。2008年6月29日,法院正式宣布榆林第二毛纺织厂破产,被榆林万民纺织有限公司收购。
羊绒加工业也是如此。榆林羊绒分梳厂原办公室主任李佑甫告诉记者,过去榆林羊绒大多以原料外销,为提高羊毛绒加工深度,延伸下游产品产业链,增加附加值,1985年,原榆林地区行署开始筹建羊毛分梳厂,1986年7月1日正式建成投产,以原绒和无毛绒为原料,生产纺纱,然后织成羊绒衫。但是,羊绒分梳厂也只是经过3年短暂的鼎盛之后,遭遇羊绒大战,原绒成本上涨,工厂从买进原材料起就开始亏本。1990年,羊绒分梳厂不得不停产放假。
1992年和1996年,该厂虽然先后和香港裕民远东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进行过短暂的合作,新上了纺纱织造二期,但并未改变企业的宿命,工厂背负的债务越来越重。2008年,羊绒分梳厂实行政策性破产,被榆林市雅牧绒业有限公司收购。
产值现在只占全市工业的0.6%
经过数十年的辉煌以后,榆林传统产业盛极而衰,逐渐衰落。如今,榆林毛纺织厂、第二毛纺织厂、羊绒分梳厂、地毯厂、皮革厂等一大批传统企业,要么长期停产、半停产,要么破产倒闭,无一幸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回解放前”,榆林国有传统企业曾经的甜蜜,瞬间变成苦涩。
市工信局副局长白海洋介绍,目前,榆林传统产业仍然处在低谷,其产值只占榆林工业经济总量的0.6%。
导致榆林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体制、技术、设备、资金以及观念等各个方面。
一是体制制度不活。榆林从前的传统产业90%以上都集中在国有企业。这些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的襁褓中诞生与成长,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没有市场意识,“大锅饭”思想严重。企业领导走马灯似的更换,而且不少是行政干部出身,没有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经验,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这是榆林所有传统国有企业整体衰败的重要原因。
二是生产技术、设备落后,更新进步慢。榆林传统产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生产规模不大,产品品种和样式多年不变,加之传统产业大多手工操作,产量不高,效率低,利润小。产业技术进步慢,没有及时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三是银根紧缩,资金短缺。这导致企业资金需求量增大,周转困难,没钱购买原材料。而且银行利息提高,加重了企业负担。
四是原材料涨价,税种增多。材料、染料、电力价格统统上涨。仅电费一项,1989年上半年榆林毛纺织厂就比往年多支出10万元。再加上新税种的增多,企业产品成本上升了54%。
五是羊毛大战,贻害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席卷中国北方的“羊毛大战”,造成羊毛市场混乱,掺假使假现象普遍。收购回的劣质羊毛让企业咽不下又吐不出。收购的一斤羊毛洗过后仅剩3两。
六是投入不足。上世纪90年代,随着榆林油、气、煤、盐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能源化工产业的崛起,政府的产业结构和政策发生了改变,政府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能源化工产业上来。许多投资者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油气、煤业、化工、房地产等高收益高回报产业,传统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衰落之后的反思
榆林传统产业在计划经济的襁褓中曾一枝独秀,无论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市场竞争是关键。榆林毛纺织厂、第二毛纺织厂、地毯厂、皮革厂、羊绒分梳厂当年曾经红极一时,但却逐渐衰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紧跟市场变化,反应迟钝,面对衰势,只会坐以待毙。纺织业虽然是夕阳产业,如果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升级,及时更新换代,适时跟进,还是很有前途的。如果当年这些企业能及时转型,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抢占国内外市场,类似鄂尔多斯集团这样的企业在榆林产生也未可知。
品牌战略是基础。榆林毛纺织业、皮革、地毯有资源优势,相关产业仍有发展空间。但在当今经济格局一体化、经济要素流动便捷的情况下,优势资源禀赋并不就一定占得先机,毛纺织业巨头“恒源祥”和“三利”并不具有资源优势,但他们有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故能成其大。而新疆生产的棉花卖到江浙变成最终消费品,新疆只能得到卖棉花的钱。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做好产业化经营、品牌经营。
体制改革是必然。榆林毛纺、皮革业有其技术基础及人力、资源等发展的必要要素,但由于体制制度等原因,自主开发能力弱,花色品种单调落后,市场营销能力差,宣传推广不到位,致使产品没有市场,只能惨淡经营乃至破产倒闭。
稿件来源:榆林日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