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能力饱和超出市场需求 棉纺生产能力到底该不该限制?
发表时间:2011-07-05    作者:张迈建 发表评论

   近日,江苏华芳集团在河南修武县投资了20亿元,兴建50万锭的棉纺项目;新疆兵团棉纺规模到2015年将达600万锭……企业大手笔投资棉纺项目似乎无可厚非,但令笔者不解的是,在我国棉纺生产能力已经跃上亿锭规模的情况下,企业仍然热衷于投资棉纺纱锭,难道他们没有考虑过未来的市场风险吗?

  棉纺生产能力到底该不该限制?多年来,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严格控制新增棉纺生产能力”的通知,对于巩固纺织压锭成果,防止棉纺行业再度发生重复建设,促进棉纺行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尽管2004年国家发改委取消了对棉纺细纱机实行的“准购证”管理,对进口新型棉纺细纱机、气流纺纱机、喷气纺纱机等涉及棉纺生产能力的设备不再进行核准。但是,棉纺能力过剩始终是棉纺行业的心结。

   2006年8月,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向行业发出自律倡议书,呼吁企业充分认识投资过快增长带来的风险。业内人士指出,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棉纺织业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边是棉纺行业的微利,不少企业勒紧裤腰带艰难谋生;一边是棉纺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不断膨胀。产能的快速扩张导致市场竞争激烈,有些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参与价格战。

  我国棉纺行业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稍有风吹草动,那些修复能力差的企业就会被淘汰出局。除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弱之外,重要原因在于棉纺行业生产能力大大饱和,超出了市场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蔓延下去势必会造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局面。

  笔者认为,目前劳动力成本上升,南方部分地区用电紧张,加之棉价频繁波动、棉花进口配额体制变动和国际市场变数加大等因素,再出手投资棉纺项目并非明智之举。

  前几年,有些地方未对市场情况进行充分论证,盲目投资发展棉纺业,致使一些项目开工不足,设备闲置或被丢弃,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这种前车之鉴不可不成为后事之师。

稿件来源:纺织中国在线/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