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超仿棉”作为纺织行业“十二五”产品发展的重要方向,逐渐为业内熟知。加上由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的国家科技支撑技术项目——“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启动推进大会近日在京召开,更让其风光一时无两。然而,熟稔概念炒作者可能已经望风而动,业界应当对此引起高度关注,谨防超仿棉沦为炒作工具。
不少业内人士向笔者说起这种感觉:超仿棉不是什么新东西。原因在于,化纤仿棉本身就具有较长的历史,日本等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具备国际先进水平。而近一两年,当超仿棉被列为行业发展方向时,不少商家开始重视这一概念,在今年3月的纱线展上,已经有一些企业宣传自己的产品属于超仿棉,并制作成面料、服装进行展示。不仅如此,根据笔者了解,超仿棉这一概念最初提出时,也引发了学术界和业界的激烈讨论。一些观点认为,什么叫超仿?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的改性涤纶是否属于这一范畴?化纤终究不是棉花,又怎么可能完全达到棉的性能指标?另一些观点则指出:如果完全仿真了,涤纶还叫涤纶吗?它原本具备的一些性能岂不随之丧失了?
正是一段时间以来概念的模糊,为前期的概念炒作提供了空间。不过,这一现象正在得到改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近日在相关会议上就专门强调:超仿棉与以往的仿棉产品技术有本质区别。以往化纤仿棉主要通过纤维表面轮廓仿造或后整理等手段实现,纤维本身性能没有变化;而超仿棉是要经过技术工艺处理,使纤维本质的性能发生改变,既要克服落后于天然纤维的性能,又要巩固优于天然纤维的性能,通过攻关实现系统性仿真技术的突破。
在笔者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又有一些企业打来电话问超仿棉的事情,部分企业认为仅从定义描述上看,自己研发的涤纶改性产品与之十分相似,是否也可以叫超仿棉。这又给业内提了个醒:明确概念只是第一步,不解决随之而来的准入门槛、标准等问题,主动或被动的概念炒作就难以避免。
一般来说,概念炒作会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者的某种需要开始。比如超仿棉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天然纤维舒适度的需要,同时又弥补了棉花等的不足,自然成为一些商家炒作的目标;再比如当年的保暖内衣,源于人们既保暖又时尚的新需求。而准入门槛的缺乏,检测、鉴定手段及标准的滞后等,是导致市场混乱的最主要原因。
从以往的案例可以看出,概念炒作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市场透支。行业良性健康发展,不仅要有充足的现实市场,还需要大力培植潜在的远期市场。然而,长久以来盛行的炒作概念之风不仅损害了现有市场,更因为许多概念具有的超前性而提前透支了市场,严重伤害相关产业未来的发展。从以往一些新型纤维炒作的路径看,往往在相关技术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迫不及待的夸大宣传xx时代已经来临,利用新概念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增加目前产品销量,经过短暂的有效期之后,消费者意识到被骗,从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几年后,相关产品的技术终于成熟,国家或行业的相应标准也已经出台,但已经被透支的市场、失去的信任却找不回来了。
概念炒作一方面伤害了真正潜心研究、实事求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另一方面,也不见得为热衷炒作的人带来了多大的好处,通过概念炒作虽然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为企业赢得效益,但这是以牺牲企业长远利益作为代价的。何况,当整个行业秩序极度混乱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到目前为至,关于超仿棉的一些基础研究工作还在进行,应用领域几乎还没有成型的产品出现。现阶段,超仿棉的技术难点在于,仿真产品在手感、回潮率等方面与棉花仍有差距,尤其是聚酯长丝仿棉难度更大。这些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舒适度的指标如果难以达到,超仿棉的扩大应用就存在问题。以“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为例,其目前攻关的超仿棉聚酯品种主要分为高亲水、亲水细旦和易染色三类。这三类长丝和短纤维产品的开发,基本涵盖了实现超仿棉的关键共性技术。除了纤维功能的开发,超仿棉聚酯产业化技术开发的重点还在于,在工业化连续聚合纺丝装置上,通过高比例改性组分的稳定添加、可控聚合,实现高功能聚酯纤维的产业化。
要谨防概念炒作侵蚀超仿棉,行业自律是一方面,早日制定并落实准入门槛、相应标准是另一方面。我们热切期待真正的超仿棉产品早日出现,也期待相关标准能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