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影响因素分析——2011/2012年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之二)
发表时间:2012-11-29     发表评论

  综合各地的情况来看,影响本年度棉花质量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政策影响、市场形势、生产环节等几个方面。 

  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的气候特点和年度内的气候变化是影响棉花质量波动的决定性因素。本年度棉花生长期间,大部主要时段气象条件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基本有利,棉花长势明显好于上年;棉花生长中后期日照偏少,部分地区降水偏多,棉花品质和产量形成受到一定影响。西北内陆棉区气象条件良好,棉花生长期正常,尽管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出现了低温、阴雨、寡照等天气,但由于前期基础较好和后期天气好转,全国棉花整体质量仍然好于上年。 

  1. 西北内陆棉区。西北内陆除局部地区出现短时的不利天气外,棉花生育期内整体气候适宜,没有出现大的灾害性天气,光热条件较好,积温充足,棉花生长较上年成熟、细度增加,品级、断裂比强度好于上年,特别是品级上升幅度明显;但大部分地区因棉花生长过度,马克隆值上升的幅度超过了正常范围,成熟情况反而不及上年,同时由于细度增加,长度普遍不及上年。 

  甘肃棉主要产自河西走廊,整个生育期内光热条件较好,积温充足,短时的不利天气没有对棉花质量造成太大影响,棉花品级和长度整齐度指数等指标好于上年,马克隆值提高幅度适中、成熟情况好于上年,但是暖干气候同时也造成了长度和断裂比强度较上年下降。 

  新疆棉普遍品级同比提高、长度和马克隆值级同比下降,断裂比强度虽较上年有一定程度提高但仍不及内地产棉。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差异,各地州的棉花质量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各有优劣,具体情况如下: 

   南疆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光照充足,裂铃吐絮期较北疆稍早,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巴州等地的个别产棉县市出现冰雹、大风等天气。除巴州变动幅度相对较小外,其他地州产棉的品级同比提高幅度、长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同比下降幅度高于北疆和东疆,仅有阿拉尔市产棉的长度整齐度指数不降反升;尽管各地州产棉成熟过度的程度总体相对较轻,但马克隆值上升的幅度仍然超过了正常范围,成熟适中的棉花较上年明显减少,仅有和田地区产棉由成熟不足提高至成熟适中、成熟情况好于上年;大部分地州断裂比强度提高,克州产棉的断裂比强度与上年持平,仅有图木舒克市产棉的断裂比强度不升反降。 

  北疆的花铃生长末期至裂铃吐絮期间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同南疆棉相比,北疆棉断裂比强度同比上升幅度大、品级同比上升幅度小,长度整齐度指数不降反升、与南疆棉的差距减小,马克隆值级变化情况与南疆相当,长度同比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南疆。北疆各地州中,昌吉州、塔城地区、奎屯市和石河子市的长度与上年相当,五家渠市、博州和伊犁州除塔城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长度同比下降幅度偏大;伊犁州除奎屯市和塔城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长度整齐度指数同比明显下降,其他地州产棉的长度整齐度指数与上年相当或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五家渠市、塔城地区产棉的断裂比强度与上年相当外,其他地州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石河子市断裂比强度同比上升幅度为全疆最高;除五家渠市、昌吉州产棉的成熟情况与上年大体相当外,其他地州成熟情况均不及上年,其中博州产棉的成熟情况同上年相比差距最为明显;大部分地州品级较上年有所提高,伊犁州除奎屯市和塔城地球仪以外的其他地区、博州的品级情况与上年相当。 

  东疆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光照充足,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因地势的差异造成两者产棉的质量变化存在明显不同。同哈密地区产棉相比,吐鲁番地区产棉品级同比提高幅度小、长度同比下降幅度大;哈密地区产棉的长度整齐度指数和断裂比强度同比上升,而吐鲁番地区产棉的长度整齐度指数和断裂比强度反而明显下降;在东疆棉整体马克隆值升高、成熟提高的情况下,吐鲁番产棉由成熟不足提高至成熟适中、成熟情况好于上年,而哈密产棉则出现严重过成熟,成熟情况居各地州最末。 

   2.长江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本年度气候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春夏连旱、旱涝急转,在花铃期间阴雨寡照天气突出,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东北部、湖南西北部等棉区出现强降雨,部分农田出现积水;裂铃吐絮期间,部分棉区出现明显降雨、降温及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导致棉花发育期较常年偏晚,部分棉花裂铃吐絮不畅、棉铃脱落增加,棉花纤维伸长受阻,出现僵桃、烂桃现象,长度不及上年。 

  流域内各地产棉除品级普遍好于上年外,其他指标差异较大。湖北棉和安徽棉 除受吐絮期阶段性低温阴雨寡照天气的影响、长度较上年略有下降外,整体质量较上年上升,其中安徽棉上升幅度较大;湖南棉受天气的不利影响较小,成熟情况好于上年,各项质量指标都有明显提高;江苏棉 生育期间先后遭遇干旱、连续阴雨及低温寡照等不利天气影响,棉花长势较差,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有所下降,断裂比强度下降幅度明显,同时由于过度成熟的棉花减少,成熟情况反而好于上年;江西棉生育期间以晴好天气为主,积温充足,长度较上年增加,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和品级提高幅度明显,但过度成熟的棉花大量增加,成熟情况反而远不及上年;河南省南阳地区产棉受连阴雨、持续低温、光照不足及大风等天气影响,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均出现明显下降,同时马克隆值过高和过低的棉花减少、马克隆值适中的棉花增加,成熟情况好于上年。 

  3.黄河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本年度气候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裂铃吐絮期间,大部地区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不利于棉花裂铃吐絮和收晒,部分地区出现黄桃、烂桃现象,同时阴雨还加重了枯黄萎病的发生,棉花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长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不及上年。 

  流域内各地产棉的马克隆值由过高向适中回落,成熟情况普遍好于上年,品级普遍同比上升;山东棉及邻近的豫东地区 产棉因后期天气晴好、棉花吐絮加快,长度同比增加,山东棉断裂比强度同比上升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同比下降的幅度较小,豫东地区产棉的断裂比强度与上年相当、长度整齐度指数不降反升;河北棉、天津棉情况近似,均表现为长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下降、断裂比强度上升,且变化幅度较大。 

  政策影响 

  1.临时收储政策。2011年,国家建立了棉花临时收储制度,综合考虑粮棉生产平衡、保障棉花供给和棉花生产投入多等诸多因素,合理制定棉花主产区皮棉临时收储价格,有效遏制了棉价的大幅下滑、避免了“卖棉难”,同时皮棉收储价格与籽棉价格挂钩的机制,保护了棉农利益,维护了市场的稳定,较好地发挥市场调控的功能。 

    按照国家收储棉花品级是1至4级,长度是27毫米(含) 以上,马克隆值是A级、B级或C级C2档的质量要求,全国新体制棉花中符合收储条件的约有2253万包509万吨,约占总量的92%,实际收储量330万吨,约占总量的60%。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不仅实现了预期的调控功能,同时通过对收储棉花提出质量要求,对棉花的整体质量上升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加工企业为了尽早交储,积极配合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工作,按照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要求进行棉花的收购、加工,对加工质量相对重视,普遍加强质量管理,减少了棉花加工环节的质量损耗,保护了棉花质量。 

  2.其他政策。新疆是我国最大产棉省区和传统的优质棉产区,但地理位置和运输条件对棉花内运构成了很大制约,同时在运输过程中撕毁条码、货证不同行等现象给棉花质量带来了不稳定因素。2011年,新疆铁路部门出台了针对新体制棉花的支持政策,促使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规范经营行为,通过铁路运往内地的棉花撕毁条码、货证不同行的质量违规现象基本杜绝,保护了棉花质量,对稳定新疆和全国棉花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市场形势。2011年度,棉花产业呈现成本涨、产量增、价格降、收益减的特点。受石油化学品和劳动力成本双双上涨的推动,棉花生产的成本普遍上升,棉纱和棉布增长大幅回落,服装消费呈现“价涨量降”局面,国内产棉丰收的同时棉花进口大幅增长,新棉价格高开低走、持续低迷。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棉花质量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工企业普遍加强质量管理。在国内棉花需求和市场价格总体低迷的情况下,国家收储成为企业的最好选择。加工企业为达到国家收储的质量要求,普遍加强了质量管理,生产经营行为较为规范,在收购方面把关相对严格,棉花回潮率普遍控制在正常范围,超水棉问题较上年有很大改善。然而,企业为了尽快完成交易、回笼资金而调整工艺参数、提高了加工速度,特别是西北内陆的天气较上年干燥,棉花在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尤其是棉纤维长度的损失加大。 

  二是籽棉流通形势增加了质量风险。由于市场价格较上年降幅很大、后市持续低迷,黄河流域的棉农惜售情绪较重,加之有存棉传统,籽棉采摘后待价而沽,在存放过程中又未区别存放,导致早期采摘的籽棉和后期采摘的籽棉掺混,棉花质量指标如马克隆值等差异较大,棉花质量的一致性被人为降低、棉花可纺性下降。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农没有存棉习惯,且担心后期价格继续下跌,采摘、交售进度较快,但部分地区即时采摘即时交售的方式即使阴雨天气也未停止,棉花未经晾晒即交售、加工,增加了棉花质量的不稳定因素。此外,个别地区还出现跨产区收购籽棉的情况,进一步影响了棉花质量的一致性。 

  三是结算体系仍待改善。在现行棉花价格结算体系下,高、中等级棉花级差价格偏小,中、低等级棉花级差价格偏大,分等分级销售的收益不如混等混级销售的收益,质量好的棉花无法通过优质优价体现出优势,使得棉花经营者缺少分等分级的动力,统花收购、混级加工的现象仍然存在。受收储政策的影响,2011/2012年度混等混级的情况较往年有明显好转,但结算体系如果没有进一步改善,混等混级问题就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4.生产环节。棉花生产环节上的差异是造成各地区棉花质量优劣和同一地区年度之间质量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品种繁杂制约了棉花的可纺性。我国的棉花品种繁多但优良性状突出的比较少,单个品种推广面积小,主导品种不突出,仅有少量品种具有较大推广面积,而且品种变更速度很快,不利于棉花质量保持稳定。各地棉农在选取品种时,或是片面追求棉花产量,选择高产低质的品种,或是受结算体系的影响,选种时只看重色泽而忽略内在质量,造成棉花的整体可纺性不高。

  二是生产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以小户、分散为主,棉花生产集中度低、产业规模小、种植水平不高,大部分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低,经营理念、质量意识较差,少数有质量意识却不具备相应的能力,生产管理趋于粗放;另一方面,西北内陆的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程度还没有大的突破,在本年度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短缺矛盾甚于往年的情况下,不能及时采摘造成棉花过度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棉花的过成熟,降低了棉花的可纺性。 

  三是不同的采摘和加工方式造成的棉花质量损失程度不同。本年度新疆约有164.6万包机采棉,几乎全部为兵团产棉,约占兵团产棉的28%,其中约有74%产自北疆,24%产自南疆,2%产自东疆。同传统的手摘棉相比,机采棉的生产和加工工艺对质量的影响表现在:首先,农田生产采用了脱叶催熟技术,成熟情况相对较好,马克隆值级A级的比率接近45%、A+B级比率接近97%,但催熟对断裂比强度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很强档、强档的比率仅约10%;其次,机采棉的平均品级比手摘棉约低0.5-0.6级,主要是因为机采的籽棉杂质成分要多于手摘棉,加上加工进度与采摘速度尚不能合理匹配,籽棉采摘后长期存放、不能及时晾晒加工,回潮率通常超过10%,阴雨天气下最高接近20%,造成籽棉焐垛,使得棉花的色泽和内在质量受到影响;再次,为了清除杂质,皮棉清理的次数要多于手摘棉,而多次皮棉清理对棉纤维的损伤更大,因此机采棉的长度偏短、长度整齐度指数偏低,长度级加权平均长度仅约27.7毫米。此外,在机采棉推广过程中,一些技术尚未成熟,种植品种选取不合理、脱叶催熟不当、地膜残片混入棉花等问题也会对棉花质量造成影响。 

  四是建设兵团的统一管理保护了棉花内在质量的一致性。从检验结果上看,兵团产棉在棉纤维内在质量上与地方产棉相比并无突出的质量优势,但是兵团依托体制机制特点,在棉花采摘收购过程中坚持“四分”,混等混级和异性纤维现象极少,在棉花加工环节实行统一的技术、管理标准, 在销售环节实行按质定价、优质优价,保护了棉花质量的一致性,形成了地方产棉所没有的特殊优势。 

  建议 

  为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损失,防止流通环节中人为的质量破坏,保护棉花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我国棉花的整体可纺性,针对上述质量指标检验结果和影响因素作出如下建议: 

  1.继续深入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发展和壮大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在已取得的成果之上,进一步改变粗放型外延经济增长模式,往精细化内涵方向发展,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增强企业质量竞争意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鼓励棉花加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纺织、营销等部门挂钩,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棉花产业运行模式,以提高棉花可纺性为目标,促进棉花加工产业在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棉质量稳定双赢的方向上健康发展。 

  2.继续完善收储调控政策,稳定流通秩序。实践证明,国家储备的吞吐调节可以有效缓解市场因供求价格波动带来的周期性问题,起到稳定生产、保障供应的作用,本年度的临时收储政策确保了国内棉花市场在国际棉价大幅度波动情况下运行基本平稳。汲取以往的工作经验,完善收储调控,把临时收储措施常态化,建立并完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合理制定并适时公布棉花年度收储价格,指导棉农和棉花经营者预先做好生产和经营计划,对保障棉花生产供应、稳定市场流通秩序将有积极的作用。 

  3.加大科技兴棉力度,稳定棉花农田生产,提高产业水平。我国棉花供需缺口长期存在,以往的经验表明,在供需缺口过大、资源紧缺的市场形势下,棉花经营者往往把争抢资源作为首要目的而忽视质量管理,从而对棉花质量造成冲击。因此保护棉花质量,需要继续提升科学植棉水平,增加对棉花的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广应用经济高效的机采棉等技术手段,保障国产棉花的基本供给。 

  4. 继续发挥棉花质量监督检查的作用,防止市场形势波动对棉花质量造成冲击。受目前棉花产业链整体水平所限,棉花质量变化与市场形势走向的相关性较强,因此要继续加强棉花质量监督检查,积极实施棉花加工企业分类监督管理;督促棉花加工企业落实各项质量义务,减少市场波动造成加工、流通过程中的棉花质量的损失和人为破坏;密切关注棉花市场质量状况,加强棉花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和隐患排查;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监督检查,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质量风险,防止棉花可纺性降低,保障国产棉花的有效供应。

稿件来源:纤检杂志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