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把握不当 加剧资源紧缺——棉花收储背后的尴尬
发表时间:2012-11-05     发表评论

  收储之后连续下行,抛储之后升势不改——虽然这种情况并非主流,但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运行的人对这种尴尬却不应陌生。以9月20日有关方面实施的今年第二批白糖收储为例,当天均价6218.61元/吨,超出当日期货主力合约最高价约800元。但市场并没有给这次收储面子,白糖期货1301合约很快创出5113元/吨的年内新低。又如2010年下半年,尽管国储棉连续抛售,但国内疯狂的棉市未能得到有效抑制。相反,棉花储备不断抛售反而激起了人们对市场资源减少的预期,郑棉期价从11月底的2.5万元一路上升至次年2月的33720元历史高点,涨幅高达34.88%。

   何为储备?是指国家直接掌握动用的、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物资储备。如粮食、燃料、钢铁等储备。收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和维持适度规模的储备,以保障国家安全;二是市场调控,避免价格大幅波动,以控制通货膨胀、保护公共利益。

  初衷良好,然而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宝城期货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表示,对于收储时机的把握不当,往往加剧市场资源紧缺。有不少棉花企业就抱怨说,收储后国内棉价被动抬高,而配额的限制又让企业难以用上便宜的外棉,多数企业都出现了亏损。纺织企业无奈之下只好选择进口价格低得多的纱线类产品。但这样一来,又导致国内纺纱企业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棉花市场的连环结,直至今日也未能解开。

  如果说以上只是储备收放时机的把握问题,那么在管理体制上出现的情况则显然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了。远的如2005年国储铜事件,近者如市场曾热议的“转圈粮”,都是我们有必要深思的。

稿件来源:中国证券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