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如何优化中国出口增长?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已经走过了原始积累的最初阶段,迈进了循环积累,逐步增值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优劣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未来贸易市场的走向和健康发展态势。此时又恰逢全球经济危机动荡,贸易保护烽烟四起,我国贸易发展该如何夹缝中求生存,奋进中求蓬勃,冰封之下孕育春之希望?
首先来看出口广度对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一方面,我国大部分沿海贸易较发达城市的出口广度在企业层面、产品层面均呈现增长趋势,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特征,但其中贸易企业数量的增加却没有伴随商品种类的同比增加,行业扩张缺乏生产链上下游的伸展,而出现重复生产与企业构建,在国际贸易市场不变,生产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这一发展趋势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出口的增长,反而易导致价格战,形成倾销动机,从而引发同行业内兄弟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这一发展趋势虽尚不明显,但也应引起警觉,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与调整。
另一方面,出口广度的增长方式与出口集中度的偏向增长体现了我国大部分沿海贸易较发达城市贸易发展呈现出重复建设,反复引进的态势。外商直接投资而来的产业和产品过分集中,在引进外资的初期可以满足原始积累的需要,但是发展到今天,这一态势将成为日后恶性竞争爆发后外资“退潮”,引发经济动荡的前缘。更不利于我国循环积累中持续发展经济目标与产业结构升级目标的实现。降低贸易集中度,使贸易广度呈现协调发展态势,从产品市场细分和产业链延长角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广度,提升新增贸易关系数量,是目前我国贸易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向。
其次,出口技术含量对我国出口产品也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出口产品总体技术含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我国本土企业高技术比例依旧普遍偏低且无明显增加趋势,甚至私营企业低技术出口比重还呈上升趋势。我国出口产品总体技术含量上升趋势主要源于外资企业且出口产品总体技术复杂度的上升,同时也主要源于外资企业。我国本土企业出口产品技术的低端徘徊态势使人堪忧,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出口产品领域的一些新趋势新问题。
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的总体提高是我国的高技术人才数量与质量整体提高的结果,这表明我国过去一段时期内的高等技术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初见效果。但是技术含量与复杂度在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间的非平衡发展也表明了高技术人才的非平衡分布状况。如何引导高技术人才均衡分布,如何使高技术人才的能力与创造力在本土企业中得到最大发挥,如何使本土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转变经营思维与模式,更好地适应高技术产品竞争中人才竞争战,从人才待遇、团队配套、发展空间、交流领域、市场拓展、后续服务配合等方面,全面提高企业的人才结构、发展理念与经营模式,是目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复杂度在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间的非平衡发展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外资企业在技术发展上的先天优势和本土企业的技术劣势。这一优劣势的存在反映了其背后科研团队组织与力量的悬殊。目前很多大型跨国公司高端核心技术依然由位于欧美的公司内部专业科研机构与外部的合作研发机构提供,实力强劲,人才辈出,呈可持续的巡回向上发展的人才与技术创新模式。而本土企业的科研依然以自身研发的经营模式为主,依靠自身的科研团队力量,虽然也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范例,如华为、联想等企业,但是企业发展的天花板效应比较低,科研瓶颈也容易显现,虽然也有高校共同合作研发发展的情况,但是依然停留在相对浅显的合作范围,并没有达到合作研发的深入程度,也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研发的巨大优势与潜能。因此,建立更为强大的科研平台与互相扶植发展,互相促进提高的合作研发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最后来看出口产品品质对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品质总体较高,但是外资企业中高品质比重高于本土企业,更需注意的是外资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低品质均呈增强趋势,尤其是私营企业低品质增强幅度最大,从而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品质呈“登峰回落”的下滑态势,虽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价格战与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制约了我国贸易的发展,但是出口产品品质的下滑或许在短期会获得“残喘”的机会,但是长期而言,势必成为饮鸩止渴的不归之路。急需制定政策引导出口产品的高品质回归与稳定发展。
知道症状了下一步如何给中国出口开出药方?
首先,政府资金流向调整引导出口企业向国际分工产业链两端延伸。我国出口广度偏狭小,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的增加表现为产业链同一环节的集中生产,这与我国在国际分工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上处于最底端的现状相符合。而位于左端和右端的上升部分分别有研发设计、运输仓储、物流配送、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这些领域的企业进入、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基础配套设施的健全和政府初期投入的引导。目前我国此类行业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很多不规范,不完备的相关制度急需制定和实施,同时,政府需要加大对于一些产业链上游的硬件投入如研发机构、高等教育,继续将提高全民素质和科技人才质量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出口发展的基础。
其次,全面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实现高技术人才平衡分布。针对我国目前出口领域产品技术含量与复杂度在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间的非平衡发展所揭示的高技术人才的非平衡分布问题,政府应从转变私营企业用人观念着手,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在私营企业的贯彻实施,减少私营企业业主的短视行为,使其无空可钻,保障其员工享受与外资企业同样的福利保障,从而为私营企业留住人才,促进发展。同时,政府应当大力扶植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发展,企业成长了,企业的人才才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与未来,可见的美好前景也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政府在建立健全企业融资渠道、促进技术设施共享,大力发展公共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地对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支持。
再次,促进产学研循环发展体系,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促进产学研循环发展体系,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解决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在技术创新能力上的劣势问题。生产企业与高校或者其他专业研发机构合作进行联合研发在欧美发达国家是极为常见的创新诞生模式和技术获得方式,这一合作研发方式在为研发方注入资金动力的同时也迅速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并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研发领域,为研发领域注入了活力,因此成为欧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的研发合作方式。但是这一方式在我国尚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我国政府应适宜推行相关鼓励政策如减免企业技术合作研发相关款项流动的税收,建立高校技术专项特长与企业需求的双向信息通道,培育、扶植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等措施以推动合作研发的发展,从而实现本土企业技术突破和产业结构升级。
最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出口产品品质监管,以补贴政策促进出口产品品质提高。目前国外法规变化较快,尤其在经济危机贸易战频繁的今天。因此建立全球法律法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我国各行业产品质量标准,加强自身产品品质监管制度和保障执行力度,从而保障我国出口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品质整体下滑的现状,税收和补贴的组合政策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相对效果显著的办法,采取合理补贴手段成为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品质的直接办法。这一办法的实施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产品品质区分办法和评价体系,依据各行业产品质量标准对产品品质进行等级划分,对于级别较高的产品实行补贴,而对于级别较低的产品则不实行补贴,从而引导出口企业提高出口产品品质。
总之,从出口产品广度、技术和品质三方面进行的三元边际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出口呈现数量增长依赖特征的结果,我国政府应当依据市场经济原则,以政策引导投资发展方向,以服务扶植所需产业成长,以法律法规规范行业行为与产品质量,以资金推动出口领域配套设施与机构的建设和完备。以开放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审视我国出口领域发展趋势以及面对的国际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地参与出口领域活动,实现我国出口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首先来看出口广度对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一方面,我国大部分沿海贸易较发达城市的出口广度在企业层面、产品层面均呈现增长趋势,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特征,但其中贸易企业数量的增加却没有伴随商品种类的同比增加,行业扩张缺乏生产链上下游的伸展,而出现重复生产与企业构建,在国际贸易市场不变,生产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这一发展趋势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出口的增长,反而易导致价格战,形成倾销动机,从而引发同行业内兄弟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这一发展趋势虽尚不明显,但也应引起警觉,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与调整。
另一方面,出口广度的增长方式与出口集中度的偏向增长体现了我国大部分沿海贸易较发达城市贸易发展呈现出重复建设,反复引进的态势。外商直接投资而来的产业和产品过分集中,在引进外资的初期可以满足原始积累的需要,但是发展到今天,这一态势将成为日后恶性竞争爆发后外资“退潮”,引发经济动荡的前缘。更不利于我国循环积累中持续发展经济目标与产业结构升级目标的实现。降低贸易集中度,使贸易广度呈现协调发展态势,从产品市场细分和产业链延长角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广度,提升新增贸易关系数量,是目前我国贸易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向。
其次,出口技术含量对我国出口产品也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出口产品总体技术含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我国本土企业高技术比例依旧普遍偏低且无明显增加趋势,甚至私营企业低技术出口比重还呈上升趋势。我国出口产品总体技术含量上升趋势主要源于外资企业且出口产品总体技术复杂度的上升,同时也主要源于外资企业。我国本土企业出口产品技术的低端徘徊态势使人堪忧,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出口产品领域的一些新趋势新问题。
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的总体提高是我国的高技术人才数量与质量整体提高的结果,这表明我国过去一段时期内的高等技术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初见效果。但是技术含量与复杂度在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间的非平衡发展也表明了高技术人才的非平衡分布状况。如何引导高技术人才均衡分布,如何使高技术人才的能力与创造力在本土企业中得到最大发挥,如何使本土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转变经营思维与模式,更好地适应高技术产品竞争中人才竞争战,从人才待遇、团队配套、发展空间、交流领域、市场拓展、后续服务配合等方面,全面提高企业的人才结构、发展理念与经营模式,是目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复杂度在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间的非平衡发展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外资企业在技术发展上的先天优势和本土企业的技术劣势。这一优劣势的存在反映了其背后科研团队组织与力量的悬殊。目前很多大型跨国公司高端核心技术依然由位于欧美的公司内部专业科研机构与外部的合作研发机构提供,实力强劲,人才辈出,呈可持续的巡回向上发展的人才与技术创新模式。而本土企业的科研依然以自身研发的经营模式为主,依靠自身的科研团队力量,虽然也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范例,如华为、联想等企业,但是企业发展的天花板效应比较低,科研瓶颈也容易显现,虽然也有高校共同合作研发发展的情况,但是依然停留在相对浅显的合作范围,并没有达到合作研发的深入程度,也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研发的巨大优势与潜能。因此,建立更为强大的科研平台与互相扶植发展,互相促进提高的合作研发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最后来看出口产品品质对于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品质总体较高,但是外资企业中高品质比重高于本土企业,更需注意的是外资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低品质均呈增强趋势,尤其是私营企业低品质增强幅度最大,从而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品质呈“登峰回落”的下滑态势,虽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价格战与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制约了我国贸易的发展,但是出口产品品质的下滑或许在短期会获得“残喘”的机会,但是长期而言,势必成为饮鸩止渴的不归之路。急需制定政策引导出口产品的高品质回归与稳定发展。
知道症状了下一步如何给中国出口开出药方?
首先,政府资金流向调整引导出口企业向国际分工产业链两端延伸。我国出口广度偏狭小,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的增加表现为产业链同一环节的集中生产,这与我国在国际分工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上处于最底端的现状相符合。而位于左端和右端的上升部分分别有研发设计、运输仓储、物流配送、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这些领域的企业进入、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基础配套设施的健全和政府初期投入的引导。目前我国此类行业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很多不规范,不完备的相关制度急需制定和实施,同时,政府需要加大对于一些产业链上游的硬件投入如研发机构、高等教育,继续将提高全民素质和科技人才质量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出口发展的基础。
其次,全面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实现高技术人才平衡分布。针对我国目前出口领域产品技术含量与复杂度在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间的非平衡发展所揭示的高技术人才的非平衡分布问题,政府应从转变私营企业用人观念着手,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在私营企业的贯彻实施,减少私营企业业主的短视行为,使其无空可钻,保障其员工享受与外资企业同样的福利保障,从而为私营企业留住人才,促进发展。同时,政府应当大力扶植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发展,企业成长了,企业的人才才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与未来,可见的美好前景也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政府在建立健全企业融资渠道、促进技术设施共享,大力发展公共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地对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支持。
再次,促进产学研循环发展体系,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促进产学研循环发展体系,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解决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在技术创新能力上的劣势问题。生产企业与高校或者其他专业研发机构合作进行联合研发在欧美发达国家是极为常见的创新诞生模式和技术获得方式,这一合作研发方式在为研发方注入资金动力的同时也迅速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并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研发领域,为研发领域注入了活力,因此成为欧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的研发合作方式。但是这一方式在我国尚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我国政府应适宜推行相关鼓励政策如减免企业技术合作研发相关款项流动的税收,建立高校技术专项特长与企业需求的双向信息通道,培育、扶植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等措施以推动合作研发的发展,从而实现本土企业技术突破和产业结构升级。
最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出口产品品质监管,以补贴政策促进出口产品品质提高。目前国外法规变化较快,尤其在经济危机贸易战频繁的今天。因此建立全球法律法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我国各行业产品质量标准,加强自身产品品质监管制度和保障执行力度,从而保障我国出口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品质整体下滑的现状,税收和补贴的组合政策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相对效果显著的办法,采取合理补贴手段成为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品质的直接办法。这一办法的实施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产品品质区分办法和评价体系,依据各行业产品质量标准对产品品质进行等级划分,对于级别较高的产品实行补贴,而对于级别较低的产品则不实行补贴,从而引导出口企业提高出口产品品质。
总之,从出口产品广度、技术和品质三方面进行的三元边际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出口呈现数量增长依赖特征的结果,我国政府应当依据市场经济原则,以政策引导投资发展方向,以服务扶植所需产业成长,以法律法规规范行业行为与产品质量,以资金推动出口领域配套设施与机构的建设和完备。以开放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审视我国出口领域发展趋势以及面对的国际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地参与出口领域活动,实现我国出口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稿件来源:新产经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