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明:本土服装品牌不妨稳扎稳打修炼好内功再出发
发表时间:2012-04-28    作者:宋文明 发表评论

  国内一家大型服装企业,为了使自己的战略更具前瞻性,想找一家咨询公司合作,并且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该咨询公司要服务过比自己规模大的公司;二、为其服务过的这家公司必须在中国市场有成功的经验。结果招标下来,无人中标。

  这个案例至少说明两点问题:一是经过多年的市场耕耘,国内品牌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各自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无论是森马、美邦或是雅戈尔,它们在销售规模达到百亿元时,都希望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比销售额在10亿元时能更上一个台阶;二是,由于它们之前跑得太快,以致于停下来时,发现前方早已没有任何可以借鉴参考的模式了。

  所以当ZARA“快时尚”模式风行时,国内企业蜂拥而上,比着看谁能将这一风靡全球的模式尽快学到手。相比较之下,美邦交的学费并不算高。如浙江一家企业,在数月时间里开出近30家几千平方米的门店,但该品牌很快就因成本压力消失,“连声音都没来得及发出来”。

  而在南京的一家企业,通过整合供应链,据称做到了从服装的设计到出货,只需要20~25天周期的“神话般”速度。该品牌定位500平方米的门店,也在短时间内开到了500家。但有分析师去调研时才发现,这家企业的5个大仓库里,堆满了库存的货物。究其库存的根本原因,居然是这家公司一直未能解决,对门店店长究竟是应该使用销售考核还是绩效考核的问题。

  美邦高层一再强调,国内大部分学习快时尚的品牌大多创建不到5年时间,与已经有多年历史的ZARA以及H&M相比还不是一个重量级,也不能简单地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

  但反观ZARA历史,其创始人于1975年在西班牙拉科鲁尼亚市开出第一家门店后,用了3年时间不过才开出6家门店。直到其模式成型后,才将门店覆盖到西班牙的各大城市。其之后无论是拓展欧洲市场或是北美市场,都是采取稳扎稳打的经营策略。

  而本土品牌在学习ZARA的过程中,则不断出现诸如“3年500家门店”的口号,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市场容量的判断过于激进,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过去十多年快速发展模式的过分自信。结果导致他们只学到了“快时尚”的“形”,却未能领悟其中的“神”,最终纷纷在成本与库存前败下阵来。

  本土品牌不妨走得再慢一些,修炼好内功再出发。

稿件来源:中国经营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