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咨询:顺丰快递反攻电商 并非明智选择
发表时间:2012-05-31 发表评论
在快递业界,如果说充满悲情色彩的陈平是一面旗帜的话,那么一向低调神秘的王卫则可称得上是传奇。不过,这个传奇人物近来并不安分、动作频频。其掌舵下的顺丰速运先是获取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紧接着开始在国内布局便利店。当然,时下大热甚至被认为是领衔第四次零售革命的网络购物自然不会被放过。
最新消息称,顺丰旗下电商网站“顺丰优选”6月1日上线,专注高端食品,面向中高端客户群服务。此外,还有一个正在筹备中的“尊礼会”,加上“顺丰E商圈”,顺丰将打造三个网购平台。
在快递市场上创造了传奇的顺丰还能够继续在电商市场上再续传奇么?似乎是看好者众。有数据称:据统计,有超过60%的人看好顺丰进军电商。不过,笔者却认为反攻电商可能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反攻电商自有因
首先,有必要了解下快递企业为何要反攻电商。实事求是地说,快递与电商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来自淘宝网的数据显示,2011年,淘宝日包裹量占中国快递业60%。这还仅仅是淘宝一家的数字,如果放大到整个电商市场,数据还会更加可观。上述数据足以说明,电商已成为快递行业飞速发展最为重要的引擎。
然而,令快递企业想不到的是,电商在成为快递行业飞速发展的引擎之时,部分电商企业却自己做起了物流。
在目前的电商行业内部,尽管C2C占据了主要的份额,但是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B2C却在大力度地自建物流。以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京东商城为例,2009年,京东商城获得了2100 万美元的外部投资,其中70%用于自建物流体系(包括建立自有快递公司)。2010 年2 月,京东商城又获得老虎环球基金1.5 亿美元的投资,拿出50%用于提升仓储、配送和售后等服务。2012年4月,京东公布了针对大家电业务的物流仓储建设计划:年内新开6个物流仓库,未来三年内实现全国50~60个物流仓库的建设,覆盖全国绝大多数核心城市。如今,在京东的引领之下,主流B2C电商自建物流已是潮流。
更令快递企业不能容忍的是,电商企业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不仅瞄准着自家的业务,而且还想在整个快递市场上分一杯羹,准备与传统的快递企业争抢“饭碗”。京东、凡客向国家邮政局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就是这一“野心”最为直接的体现。
这如何能够让快递企业淡定?同时,随着油价、人力等成本的快速上涨,竞争激烈的快递企业利润也在急速下滑。2005年之前,快递企业的利润率可达30%以上,而如今已下降至5%左右。在国内电商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快递企业向上游延伸,寻找新的利润来源也就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在电商行业信用、支付等主要问题解决之后,物流则成为了电商发展最大的瓶颈。电商行业流行的“得物流者得天下”话语便是对这一现状最为形象的写照。因而,在快递企业眼中,既然物流是电商最为的瓶颈,而自身在物流方面已深耕多年,那反攻电商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前车之鉴令人忧
有了强烈的动机,实际行动自然是接踵而至。
国企中国邮政上线“邮乐网”、中铁快运开发了“快运商城”,民企申通上线“久久票务网”、宅急送推出“E购宅急送”、顺丰推出了“顺丰E商圈”、圆通欲上线“全联网”。快递企业向电商跨界一时成为了潮流。
然而,这股潮流最终遭遇了现实的寒冬。从多家快递企业已上线的电商项目来看,运营情况并不理想。如申通旗下的久久票务网,早已在2011年3月就被携程网收购,并改名为铁友网;顺丰推出的“顺丰E商圈”在上线不久后就停止了在内地的运营,目前仅在香港地区开展业务;宅急送的“E购宅急送”几乎没有业务量,并已基本停止了在其上面的投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京东、凡客、当当等电商企业仍在高速增长。
电商市场风险大
中国电商发展的速度令人惊叹。从2004年至2011年,网络零售额从45 亿元飞速上涨到近8000 亿元,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0.08%上涨到了4.3%。不过,电商市场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风光无限。
实际上,现阶段的电商市场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绝大多数电商企业都处于亏损之中。令人惊讶的是,在目前电商企业眼中,亏损是正常的,盈利反而不正常。因为它们需要跑马圈地,需要扩大影响力和市场规模,从而获得更多的投资,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如何实现扩大市场规模的目的呢?价格自然是“核武器”。
今年5月份,国内一线电商亏本赚吆喝声进入了一个小高潮。5月7日,天猫电器城宣布投入2亿元对商家提供补贴进行促销。随后,京东商城5月8日宣布,在5月和6月两个月投入5亿元让利,用以回击天猫的补贴政策。而苏宁易购也在同日称再投20亿特价货源和4亿让利额度。国美网上商城、当当网、亚马逊、腾讯控股的易迅亦相继高举价格大旗,宣布大规模的让利。至此,国内B2C行业前10名中已有6家加入战团,在B2C市场占有率超过82%。
毫无疑问,激烈的价格战必然会导致毛利率偏低乃至亏损。而以盈利为目的的快递企业进入这样一个市场,如何能够获得生存的空间?
更何况,物流是电商最大的瓶颈并不意味着解决了物流问题就可以一帆风顺。除物流外,电商还涉及货源组织、技术平台、媒介推广、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而快递企业对此并不熟悉。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物流环节,快递企业就一定能够做好吗?如果当真如此,电商企业何须花费巨资去自建物流。实际上,正是因为现有的物流服务难以满足电商的需要,电商企业才去自建物流的。而如果快递企业看到物流是电商最大的瓶颈,而认为自身又擅长物流去反攻电商的话,显然是混淆了逻辑。
另外,电商企业投资物流总归会有成果。一方面,自身的物流需求可以为自建物流提供业务来源,另一方面,若自身物流需求不足还可能为其它电商提供快递服务,正如目前凡客自建的如风达快递一样。反过来,快递企业反攻电商,如果没有业务量的话,前期的投入就相当于打水漂了。
所以,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快递企业反攻电商,电商企业毫不为意,而当京东、凡客向国家邮政局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时,多家快递企业向国家邮政局和快递协会建言:“禁止电商企业进入物流行业”。
专注主业才最优
综上所述,正因电商市场由风险投资驱动,整个行业已经过于浮躁和激进。为了快速“圈地”,根本不顾自身的盈利状况。顺丰若仅凭自有资金,如何竞争得过这些激进的电商?尤其是在现有的电商企业已经在电商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的背景下。
而如果顺丰不在电商市场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撇开现有的主流电商,不与其进行竞争,只专注于极为细分的市场,如高端食品。但是极为细分的领域通常也就意味着市场规模非常狭小,即便在这一细分领域成功了,但相对于其主营业务而言,也很可能只是沦为“小打小闹”的地位。这样的一种状况,对其而言又有何意义?
当然,这并不是说顺丰多元化发展有错,只是笔者认为,顺丰没必要选择电商这样一个极具风险的市场,因为现阶段其还有更好的选择其主业快递仍有巨大的空间。
虽然现阶段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快递企业利润率下滑显著,但快递市场仍有巨大的空间等待开拓。以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为例,根据招商证券(600999,股吧)近期发布的报告,在中国发往国外的快递中,DHL、UPS、Fedex、TNT四家国际公司则共占73.2%的市场份额,从国外发回中国的快递中,这四家公司更是占据了市场份额的97.6%。这样的数据想必会让国内的快递公司感到“羞辱”。对于以四大国际快递为目标的顺丰来说,将精力集中于主业显然会是更好的选择。
如今,就全球范围而言,纵向一体化以掌控全产业链的“光环”正在褪色,随着而来的则是横向一体化思想的兴起。专注于主业,非核心业务外包日渐成为趋势。顺丰在主业尚有光明前景的形势下,没必要将精力和资源分散到对其主业发展意义不大的市场上,更何况这个市场还充满着巨大的风险。
最新消息称,顺丰旗下电商网站“顺丰优选”6月1日上线,专注高端食品,面向中高端客户群服务。此外,还有一个正在筹备中的“尊礼会”,加上“顺丰E商圈”,顺丰将打造三个网购平台。
在快递市场上创造了传奇的顺丰还能够继续在电商市场上再续传奇么?似乎是看好者众。有数据称:据统计,有超过60%的人看好顺丰进军电商。不过,笔者却认为反攻电商可能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反攻电商自有因
首先,有必要了解下快递企业为何要反攻电商。实事求是地说,快递与电商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来自淘宝网的数据显示,2011年,淘宝日包裹量占中国快递业60%。这还仅仅是淘宝一家的数字,如果放大到整个电商市场,数据还会更加可观。上述数据足以说明,电商已成为快递行业飞速发展最为重要的引擎。
然而,令快递企业想不到的是,电商在成为快递行业飞速发展的引擎之时,部分电商企业却自己做起了物流。
在目前的电商行业内部,尽管C2C占据了主要的份额,但是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B2C却在大力度地自建物流。以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京东商城为例,2009年,京东商城获得了2100 万美元的外部投资,其中70%用于自建物流体系(包括建立自有快递公司)。2010 年2 月,京东商城又获得老虎环球基金1.5 亿美元的投资,拿出50%用于提升仓储、配送和售后等服务。2012年4月,京东公布了针对大家电业务的物流仓储建设计划:年内新开6个物流仓库,未来三年内实现全国50~60个物流仓库的建设,覆盖全国绝大多数核心城市。如今,在京东的引领之下,主流B2C电商自建物流已是潮流。
更令快递企业不能容忍的是,电商企业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不仅瞄准着自家的业务,而且还想在整个快递市场上分一杯羹,准备与传统的快递企业争抢“饭碗”。京东、凡客向国家邮政局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就是这一“野心”最为直接的体现。
这如何能够让快递企业淡定?同时,随着油价、人力等成本的快速上涨,竞争激烈的快递企业利润也在急速下滑。2005年之前,快递企业的利润率可达30%以上,而如今已下降至5%左右。在国内电商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快递企业向上游延伸,寻找新的利润来源也就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在电商行业信用、支付等主要问题解决之后,物流则成为了电商发展最大的瓶颈。电商行业流行的“得物流者得天下”话语便是对这一现状最为形象的写照。因而,在快递企业眼中,既然物流是电商最为的瓶颈,而自身在物流方面已深耕多年,那反攻电商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前车之鉴令人忧
有了强烈的动机,实际行动自然是接踵而至。
国企中国邮政上线“邮乐网”、中铁快运开发了“快运商城”,民企申通上线“久久票务网”、宅急送推出“E购宅急送”、顺丰推出了“顺丰E商圈”、圆通欲上线“全联网”。快递企业向电商跨界一时成为了潮流。
然而,这股潮流最终遭遇了现实的寒冬。从多家快递企业已上线的电商项目来看,运营情况并不理想。如申通旗下的久久票务网,早已在2011年3月就被携程网收购,并改名为铁友网;顺丰推出的“顺丰E商圈”在上线不久后就停止了在内地的运营,目前仅在香港地区开展业务;宅急送的“E购宅急送”几乎没有业务量,并已基本停止了在其上面的投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京东、凡客、当当等电商企业仍在高速增长。
电商市场风险大
中国电商发展的速度令人惊叹。从2004年至2011年,网络零售额从45 亿元飞速上涨到近8000 亿元,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0.08%上涨到了4.3%。不过,电商市场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风光无限。
实际上,现阶段的电商市场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绝大多数电商企业都处于亏损之中。令人惊讶的是,在目前电商企业眼中,亏损是正常的,盈利反而不正常。因为它们需要跑马圈地,需要扩大影响力和市场规模,从而获得更多的投资,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如何实现扩大市场规模的目的呢?价格自然是“核武器”。
今年5月份,国内一线电商亏本赚吆喝声进入了一个小高潮。5月7日,天猫电器城宣布投入2亿元对商家提供补贴进行促销。随后,京东商城5月8日宣布,在5月和6月两个月投入5亿元让利,用以回击天猫的补贴政策。而苏宁易购也在同日称再投20亿特价货源和4亿让利额度。国美网上商城、当当网、亚马逊、腾讯控股的易迅亦相继高举价格大旗,宣布大规模的让利。至此,国内B2C行业前10名中已有6家加入战团,在B2C市场占有率超过82%。
毫无疑问,激烈的价格战必然会导致毛利率偏低乃至亏损。而以盈利为目的的快递企业进入这样一个市场,如何能够获得生存的空间?
更何况,物流是电商最大的瓶颈并不意味着解决了物流问题就可以一帆风顺。除物流外,电商还涉及货源组织、技术平台、媒介推广、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而快递企业对此并不熟悉。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物流环节,快递企业就一定能够做好吗?如果当真如此,电商企业何须花费巨资去自建物流。实际上,正是因为现有的物流服务难以满足电商的需要,电商企业才去自建物流的。而如果快递企业看到物流是电商最大的瓶颈,而认为自身又擅长物流去反攻电商的话,显然是混淆了逻辑。
另外,电商企业投资物流总归会有成果。一方面,自身的物流需求可以为自建物流提供业务来源,另一方面,若自身物流需求不足还可能为其它电商提供快递服务,正如目前凡客自建的如风达快递一样。反过来,快递企业反攻电商,如果没有业务量的话,前期的投入就相当于打水漂了。
所以,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快递企业反攻电商,电商企业毫不为意,而当京东、凡客向国家邮政局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时,多家快递企业向国家邮政局和快递协会建言:“禁止电商企业进入物流行业”。
专注主业才最优
综上所述,正因电商市场由风险投资驱动,整个行业已经过于浮躁和激进。为了快速“圈地”,根本不顾自身的盈利状况。顺丰若仅凭自有资金,如何竞争得过这些激进的电商?尤其是在现有的电商企业已经在电商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的背景下。
而如果顺丰不在电商市场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撇开现有的主流电商,不与其进行竞争,只专注于极为细分的市场,如高端食品。但是极为细分的领域通常也就意味着市场规模非常狭小,即便在这一细分领域成功了,但相对于其主营业务而言,也很可能只是沦为“小打小闹”的地位。这样的一种状况,对其而言又有何意义?
当然,这并不是说顺丰多元化发展有错,只是笔者认为,顺丰没必要选择电商这样一个极具风险的市场,因为现阶段其还有更好的选择其主业快递仍有巨大的空间。
虽然现阶段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快递企业利润率下滑显著,但快递市场仍有巨大的空间等待开拓。以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为例,根据招商证券(600999,股吧)近期发布的报告,在中国发往国外的快递中,DHL、UPS、Fedex、TNT四家国际公司则共占73.2%的市场份额,从国外发回中国的快递中,这四家公司更是占据了市场份额的97.6%。这样的数据想必会让国内的快递公司感到“羞辱”。对于以四大国际快递为目标的顺丰来说,将精力集中于主业显然会是更好的选择。
如今,就全球范围而言,纵向一体化以掌控全产业链的“光环”正在褪色,随着而来的则是横向一体化思想的兴起。专注于主业,非核心业务外包日渐成为趋势。顺丰在主业尚有光明前景的形势下,没必要将精力和资源分散到对其主业发展意义不大的市场上,更何况这个市场还充满着巨大的风险。
稿件来源:安邦咨询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