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国际化的中国时刻
发表时间:2012-08-07    作者:吴花果 发表评论

  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是零售企业突破地域限制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路径,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纵深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世界贸易壁垒的拆除, 大型零售企业纷纷向国际市场进军,有不少企业在跨国经营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世界500强中就有10%是零售企业。目前,包括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荷兰阿霍德、德国麦德龙等在内的世界著名零售企业,每年国外销售额都以百亿美元计,并在当地的零售市场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的逐步提高,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开始进行国际化尝试,希望开拓海外市场,但是我国零售企业还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零售国际化对于我国零售企业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国大部分的零售企业还局限于国内经营,还不具备国际经营的能力,只有少数几家零售企业展开了海外经营的尝试。

  眼下,我国零售企业似乎具备了走出“国门”的契机,但又面临着不少困难。

  被动的国际化

  自从1992年,我国零售市场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零售企业就不断在尝试着走出“国门”。

  1993年前后,上海华联、上海百货公司等多家零售企业到异国开店没有获得成功。随着零售业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零售企业又开始向外发展。

  中国零售业国际化第二次浪潮的发起者是天客隆超市。1999年8月,天客隆在莫斯科的6000平方米超市开业。然而,由于不了解当地市场、产权不清晰以及与当地政府关系协调不好等原因,天客隆在2003年6月关闭了莫斯科超市,天客隆的国际化最终以失败告终。

  2004年6月,国美电器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在香港开设了超大型电子电器专业卖场。随后,北京华联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了新加坡市场。

  截至目前,我国步入国际化的零售企业屈指可数,然而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却多如星辰,因此有人说,我国一直是被国际化的对象。

  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以其巨大的市场容量,强劲的经济增长、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队伍及其购买力的不断提高,成为国际零售商最具吸引力的零售市场之一。

  随着中国零售市场渐进式地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中国零售商业市场的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92年。1992年以前,中国政府禁止外商在中国开办独资或合资的零售企业。

  1992年7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在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允许外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和五个经济特区,各试办1-2个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零售企业,中方必须控股51%以上,进口商品比例也不得超过30%。在此期间,许多国际知名零售商蜂拥而至。

  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联合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将商业领域对外开放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中外合资合作连锁企业试点数量和范围,也都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扩大。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揭开了中国零售业参与世界竞争的新篇章。

  尤其自2004年12月,中国政府完全取消了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内外资零售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环境展开全面竞争。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的速度明显加快,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超过80%已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本土零售商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近年来,外资零售企业凭借资金和管理优势,主要以大卖场业态在我国跑马圈地,你追我赶,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占领了一线城市市场的优势地位。原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称,外资占领了大卖场业态50%-60%的市场份额。

  早在几年前,一线城市市场就已基本瓜分完毕,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角逐扩展到了二三线城市。

  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010年的门店总数已达219家,增幅为25.1%;家乐福(中国)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在2010年的门店总数达182家,增幅为16.7%;它们的新增门店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

  而以经营百货为主的八佰伴、百盛、洋华堂和伊势丹等,目前在大中城市开店后,也将目光放在了一些消费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指出,“十二五”期间,百货零售企业针对二三线市场的开拓竞争会更加复杂和激烈。

  中国已经成为外资巨头的必争之地。以至于有观点认为,中国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市场,是国际上独一无二的潜力最大、业态最全、知名企业最多的大舞台。

  除了企业的国际化,零售国际化还包括商品的国际化。

  中国“世界工厂”的名声由来已久。“中国制造”的小商品丰富多样、质优价廉,让发达国家的人们受用。黄国雄透露,据商务部统计,这几年中国出口小商品到美国的收益多达6000亿美元以上。

  “由业态来承载商品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中国的商品输出,多在唐人街或国外小商品市场贩卖,”黄国雄说,“中国因依赖廉价劳动力,商品在发达国家有比较强的价格竞争力,我们应该保持和利用这种优势,开拓更多国家的市场。”

  在商品引进方面,由于我国并不缺乏食品和日用品,而缺少在国际广受认可的品牌,因此我国主要引进国外的品牌商品,并且以奢侈品为主。

  走出去的契机

  黄国雄指出,目前我国有少数企业的确到了需要进行向内、向外双向拓展的新时期。它们有条件借助自身实力,凭借理念更新、业态创新和雄厚的资本拓展国际市场。

  其实,就目前的国际、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的零售企业的确具有“走出去”的机会。

  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生产力水平低,商业发展滞后,市场供应总量、结构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是我国零售业向海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并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世贸成员国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对中国零售企业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和实行国民待遇,减少了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障碍。

  此外,中国目前有超过万亿的外汇储备,高额外汇储备使中国面临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进程将成为减轻这一压力的重要途径。

  最为重要的是,我国部分零售企业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拜中国零售市场国际化所赐。

  二十年来,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发展,大大唤醒并提高了国内零售企业的竞争意识,加速了中国零售业市场化进程,为中国零售业态的调整、 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竞技环境,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零售业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企业带来了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 便利店、 专业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中国几乎嫁接了西方发达国家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得以发育成熟的业态。尽管许多业态还很不规范,业态定位也缺乏科学性,但外资企业客观上的确刺激了新业态的产生,加速了业态的变迁。

  这些年,国内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

  这些知名跨国零售商具有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诸多优势,他们的介入不仅带来了雄厚的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与营销策略。

  经过长期与外资企业的较量,吸收他们的先进经验,我国零售企业中也出现了如上海华联、联华超市等较有实力的公司。它们基本掌握了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市场竞争的经验,是具有国际化经营基础的零售企业。这些零售企业在商业欠发达和具有比较劣势的国家,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比国内更好的生存条件、高成长性和高附加值。

  扩张的困难

  尽管个别零售企业具备了国际化发展的条件,但黄国雄指出,中国的零售业发展时间不长,正走在逐步成熟的路上,决没有到大规模进行“国际化”的时候。我国大多数零售企业还存在资金、模式等诸多问题。

  黄国雄认为,零售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投资开店,首先是一种资本输出,但我国的零售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这样的经济实力,很难形成资本扩张。

  其次,中国零售企业难走出国门,最重要的一点是缺乏核心竞争力。黄国雄说,“国际化不是单纯以在国外开店为标志。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国际化,这些问题没解决之前,我们很难国际化。”

  众所周知,提高连锁化的比例,对于零售企业节省成本、产生规模效益、提升竞争力至关重要,但黄国雄提出,中国零售企业要着力研究“连锁商业中国化”的问题。

  他说,目前我国的连锁形式都是从西方引进、模仿而来的,若仅仅是把照搬西方的东西搬出去,我们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中国企业要想立足国外市场,必须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连锁形式,要有独具特色的模式、业态和经验,才能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连锁商业中国化”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国零售企业就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就算走出去了,它的国际化也很可能半途而废,这也是天客隆到俄罗斯的开拓以失败收场的根本原因。

  除了以上两点,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还面临人才短缺和跨国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于淑华指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零售企业,像国美、百联也只是跨区域的。黄国雄说,跨国经营需要付出高昂的管理成本、寻租成本和摩擦成本,缺乏跨国经营经验的零售企业还是不要轻易地“走出去”。

  此外,人才问题是中国零售企业与国际化管理接轨的一大瓶颈。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不仅导致信息的缺乏,而且也使得企业很难有效实施国际化战略。培养、造就零售领域管理和销售人才是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国门必须解决的问题。

稿件来源:中国商界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