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需要相互协调的经济政策
发表时间:2013-11-29 发表评论
世界经济需要一个新的战略来实现更快的增长。严重衰退后的经济复苏形势持续令人失望。每一个令人沮丧的经济数据都会加剧人们对当前的经济低迷将延续很长一段时间的担忧。
人们越发意识到,当今世界所经历的并非如二战后那样往常的衰退和复苏。这次情况更糟、不同以往、且久治难愈。并且如果没有他方的帮助,任何单个经济体都很难将世界经济带入一个更好的轨道。
但对于解决方案各方的观点则没有那么统一。美国经济学家、前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Lawarence Summers)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专栏作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主张政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开支。美国国会共和党议员们则坚持认为在当下以及今后减少政府借款会刺激企业招聘和投资。
德国正试图通过增加出口来弥补国内消费者和企业支出的缩减,并建议南欧国家采取紧缩政策、放松经济管制。英国则正试图通过紧缩措施、宽松货币政策以及英镑贬值来推动出口。
日本正大量印钞并压低日圆汇率,同时安倍晋三(Shinzo Abe)政府也在试图捋清相互冲突的财政政策举措──增加消费税以降低债务或增加开支以促进增长──并正在缓慢地放松管控。中国承诺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更加依靠消费,减少对出口和不必要基础设施投资的依赖,但对于如何以及何时改革却措辞含糊。
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经济体及其领导人对央行和出口存在过度依赖。
在美国、日本、英国以及欧元区,央行通过极低的利率、安抚性的言论和大量印钞购买债券的政策组合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这些做法仍存在很大争议,但它们始终是避免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悲剧重演的好办法。
但凭货币政策一己之力无法医治阻碍经济增长的“顽疾”。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及其指定继任者耶伦(Janet Yellen)都一再谈到了这一问题,不过没有向外大声呼吁。实际上,他们都明确地使用了货币政策来弥补短视的财政政策,削减今年的开支成了财政政策的重点。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则更加着重强调这一问题,呼吁欧元区领导人不要太过注重短期的危机管理,而应更加关注建立一个更稳定、增长更快、就业更多的经济。
对于任何一个、尤其是那些承担大量债务的国家,压缩公共和私营部门开支、倾向于汇率贬值并依赖出口的做法是有意义的。
但不可能让每个国家都同时这样做;必须有一些国家担当起进口国的角色。有着巨额贸易顺差的国家──德国和中国──需要从债务国增加进口从而令他们能减轻一些负担。当然德国和中国的政客很难采纳这种做法,因为他们也不愿那些出口相关的工作岗位受到威胁,这也情有可原。
上述种种,有心无力的货币政策、被误导的财政政策、过度关注于避免短期衰退而对长期增长注意力不足、“改革”停留于嘴上而少有行动、太多国家依赖外国需求来抵消疲软的国内需求──难怪世界经济增长如此缓慢。
本周笔者向一位全球经济政策制定的资深专家询问了世界经济如何才能变得更好。他给出了三条建议:
一,全球的决策者们需要认识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经济周期。政府能够也应该通过支出和减税来抵消私人部门的疲软需求,但他们要意识到这还不够。他们要改变踌躇不前的状态,采取能增强消费者和企业信心的措施,让他们更乐于进行消费和投资──美国要应对长期预算赤字和陷入困境的学校,欧洲应继续着手设立银行业联盟,日本是时候射出安倍经济学的第三只箭,即采取放松管制等政策。
二是,发达与发展中经济体间痛苦的多哈回合谈判应尽早结束,相反,发达国家应当寻求在美欧、美亚和欧亚之间签署协定以降低贸易门槛,让本国企业有更多投资动机,并设法令新兴市场妥协。
三,大的经济体应当协调实施旨在实现全球经济更好、更加平衡增长的、明智的政策,这一过程或可藉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 Monetary Fund)的帮助来实现。比如,有些国家在被告知要紧缩国内开支并加大出口的同时,也需要确信其他国家会扩大进口。作为债务免除的条件,债务国需要让债权国相信一旦压力解除,他们会履行自己所作的改革承诺。
这些建议任何一条要做起来都不容易,它们或许甚至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要维持现状的话世界经济未来十年都可能会停滞不前。
(编者按:本文作者David Wessel是《华尔街日报》专栏“Capital”的专栏作家。该专栏着重分析经济状况、以及影响全球生活的其他事件。)
人们越发意识到,当今世界所经历的并非如二战后那样往常的衰退和复苏。这次情况更糟、不同以往、且久治难愈。并且如果没有他方的帮助,任何单个经济体都很难将世界经济带入一个更好的轨道。
但对于解决方案各方的观点则没有那么统一。美国经济学家、前美国财政部长萨默斯(Lawarence Summers)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专栏作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主张政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开支。美国国会共和党议员们则坚持认为在当下以及今后减少政府借款会刺激企业招聘和投资。
德国正试图通过增加出口来弥补国内消费者和企业支出的缩减,并建议南欧国家采取紧缩政策、放松经济管制。英国则正试图通过紧缩措施、宽松货币政策以及英镑贬值来推动出口。
日本正大量印钞并压低日圆汇率,同时安倍晋三(Shinzo Abe)政府也在试图捋清相互冲突的财政政策举措──增加消费税以降低债务或增加开支以促进增长──并正在缓慢地放松管控。中国承诺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更加依靠消费,减少对出口和不必要基础设施投资的依赖,但对于如何以及何时改革却措辞含糊。
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经济体及其领导人对央行和出口存在过度依赖。
在美国、日本、英国以及欧元区,央行通过极低的利率、安抚性的言论和大量印钞购买债券的政策组合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这些做法仍存在很大争议,但它们始终是避免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悲剧重演的好办法。
但凭货币政策一己之力无法医治阻碍经济增长的“顽疾”。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及其指定继任者耶伦(Janet Yellen)都一再谈到了这一问题,不过没有向外大声呼吁。实际上,他们都明确地使用了货币政策来弥补短视的财政政策,削减今年的开支成了财政政策的重点。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则更加着重强调这一问题,呼吁欧元区领导人不要太过注重短期的危机管理,而应更加关注建立一个更稳定、增长更快、就业更多的经济。
对于任何一个、尤其是那些承担大量债务的国家,压缩公共和私营部门开支、倾向于汇率贬值并依赖出口的做法是有意义的。
但不可能让每个国家都同时这样做;必须有一些国家担当起进口国的角色。有着巨额贸易顺差的国家──德国和中国──需要从债务国增加进口从而令他们能减轻一些负担。当然德国和中国的政客很难采纳这种做法,因为他们也不愿那些出口相关的工作岗位受到威胁,这也情有可原。
上述种种,有心无力的货币政策、被误导的财政政策、过度关注于避免短期衰退而对长期增长注意力不足、“改革”停留于嘴上而少有行动、太多国家依赖外国需求来抵消疲软的国内需求──难怪世界经济增长如此缓慢。
本周笔者向一位全球经济政策制定的资深专家询问了世界经济如何才能变得更好。他给出了三条建议:
一,全球的决策者们需要认识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经济周期。政府能够也应该通过支出和减税来抵消私人部门的疲软需求,但他们要意识到这还不够。他们要改变踌躇不前的状态,采取能增强消费者和企业信心的措施,让他们更乐于进行消费和投资──美国要应对长期预算赤字和陷入困境的学校,欧洲应继续着手设立银行业联盟,日本是时候射出安倍经济学的第三只箭,即采取放松管制等政策。
二是,发达与发展中经济体间痛苦的多哈回合谈判应尽早结束,相反,发达国家应当寻求在美欧、美亚和欧亚之间签署协定以降低贸易门槛,让本国企业有更多投资动机,并设法令新兴市场妥协。
三,大的经济体应当协调实施旨在实现全球经济更好、更加平衡增长的、明智的政策,这一过程或可藉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 Monetary Fund)的帮助来实现。比如,有些国家在被告知要紧缩国内开支并加大出口的同时,也需要确信其他国家会扩大进口。作为债务免除的条件,债务国需要让债权国相信一旦压力解除,他们会履行自己所作的改革承诺。
这些建议任何一条要做起来都不容易,它们或许甚至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要维持现状的话世界经济未来十年都可能会停滞不前。
(编者按:本文作者David Wessel是《华尔街日报》专栏“Capital”的专栏作家。该专栏着重分析经济状况、以及影响全球生活的其他事件。)
稿件来源:道琼斯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