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棉纺装备制造格局 同和充值正能量
发表时间:2013-02-27    作者:王翔发表评论

  曾以生产纺织专件闻名的企业转型升级做棉纺主机会怎样?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回答是:以高起点、集成创新的设计,精细化的制造工艺改变中国棉纺装备制造业格局。2月21日,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委托,由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组织,在江苏常州召开了由同和公司自主研发、完成的TH578J型集聚纺自动落纱细纱机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结果显示,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副理事长祝宪民,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以及来自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德州恒丰集团、江苏大生集团、河南舞钢银龙集团等国内知名棉纺织企业的代表参加了鉴定会。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任主任,朱北娜任副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机自主创新性强,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取代进口。定委员会建议同和公司尽快进行高端智能集聚纺自动落纱细纱机的研发与产业化,实施规模化生产,满足用户需求。

  专家鉴定委员会认定,TH578J型集聚纺自动落纱细纱机是集集聚纺、细络联、粗细联、自动落纱、自动理管、长短车和电子成型等技术为一体的新一代集聚纺细纱机,实现了集成创新。该机在四罗拉负压式集聚纺装置结构布局、智能化自动集体落纱装置等方面具有创新性,使该机减小了导纱包围角,降低了纺纱断头率,有效提高了纺制纱线的质量。同时该机集体落纱效率高,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工,降低了能耗。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TH578J型集聚纺自动落纱细纱机锭数可达1200锭。该机在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已连续运行半年多,已纺全棉集聚纯棉精梳纱J50S、J80S37.5吨。鲁泰纺织技术人员反映,设备采用集聚纺技术、长细纱机带集体落纱技术、智能控制技术、长细纱机带集体落纱开车高留头技术等关键技术,工艺性能良好,自动落纱机构控制系统稳定,故障率低,设备维护保养、运转操作方便。特别是自动理管箱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成纱质量达到了2007乌斯特公报5%水平,很好地满足了生产需要。

  在鉴定现场,谢明认为,同和罗拉、摇架、集聚纺装置做得好,主机根据集聚纺要求专门设计做得更好。江苏拥有良好的纺织产业基础,拥有像同和公司董事长崔桂生这样有梦想有能力的企业家,理应在纺机行业中领先一步。

  王树田表示,同和公司经过充分准备进入纺纱主机制造领域,对棉纺主机制造业新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勇在鉴定会上指出,2012年细纱机销售约700万锭,其中400万锭是带集体落纱的细纱长车,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巨大差距,使棉纺行业提高智能化、减人增效成为发展必然。倒逼机制还使棉纺企业减少对棉花的依赖,增加新型纤维等非棉纤维的使用,如何适应多纤维混纺,对细纱机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和是棉纺主机制造业的后起之秀,几年前创造出无机械波罗拉的奇迹,从去年起高起点进入主机制造领域,推出集聚纺自动落纱细纱长车,并可衔接配套细络联、粗细联,顺应了棉纺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他希望同和在智能化成套设备上进步更快,对推动中国纺织产业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崔桂生表示,同和有梦想——做全球最优秀的纺织机械供应商;同和做主机,转型不转行,有责任、有义务、更有能力把产品做好。鉴定会期间,多家棉纺企业到现场考察TH578J型集聚纺自动落纱细纱机的运转情况,不少企业表达了购买意向。

  据悉,今年同和实现了“开门红”。目前,主机合同已签订1.48亿元,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