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之坦桑尼亚友谊纺织厂启示
发表时间:2013-03-26    作者:陈晓晨 发表评论

  坦桑尼亚友谊纺织厂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个案。它是无数矛盾的集合体:公司与政府、董事会内部中坦双方、政治要求与市场需求、计划经济传统与企业管理规律、纺织与印染脱节……

  而最核心的,也是在中国“走出去”企业中最普遍的遭遇——劳资矛盾。友谊纺织厂在劳资关系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当被赴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引为借鉴。

  “走出去”之后,企业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例如,非洲人的很多思维方式与中国人很不相同。这必须在投资前就做好功课。像友谊纺织厂改制那般,在没有做足准备前就贸然开工,甚至连合同中的语言表述都存在漏洞,这就必然为此后的困境埋下伏笔。

  面对劳资矛盾,友谊纺织厂管理层虽然作出了努力,但是仍难掩种种失败之处。采用轮班制是一个良好举措,但增加劳动时间则未能尊重非洲人的文化习惯。在海外办企业,不能简单套用国内的加班给付高薪的制度,也不能简单套用“多劳多得”的绩效工资,而是要按照当地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此外,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好工会的工作,结果“步步惊心”。

  非洲人的工作效率确实无法与国内相比。但是,解决方法不是像友谊纺织厂那样靠加班,而是要承认工作文化不同,适应它,再想办法改变。

  在管理上,重用一批当地中层骨干,用非洲人熟悉的方式管理当地员工,事半功倍。

  此外,友谊纺织厂中方管理层与坦方管理层、工会、工人及家属沟通不够,隔阂较深,不能相互理解。这也是赴非中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资企业应当主动走出高墙,打破藩篱,与员工和社区多交流,才能更服非洲的水土。

  作为在海外经营的企业,友谊厂的管理者理应具备较深的关于全球经济形势、国际问题与所在国政治的知识。然而,不幸的是,这恰恰是他们的弱点。在友谊纺织厂的各种文件中,只要提到有关汇率、初级产品价格、粮油棉齐涨价、坦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多是反复用“复杂多变、难以预料”形容,言辞间充满了无奈。

稿件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