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的荣誉之路——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即发集团颐和针织公司挡车工杨敬双
发表时间:2013-06-18    作者:王薪宇 发表评论

  出生于1987年的杨敬双是青岛即发集团颐和针织公司的一名挡车工,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80后小伙身上缀满了荣誉的光环,他曾先后荣获“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职业竞赛冠军”、“全国技术能手”,2013年被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融入氛围争先进

  2004年,中专毕业的杨敬双踏入即发集团的大门,成为一名挡车工。“刚进厂时,玩心重,工作并不积极。”杨敬双有些不好意思,“别看我现在一个人能操作9台双面罗纹机,全年无织疵,刚出徒那会儿,我只能操作3台单面机,还出过好几匹疵点布呢。”

  随着在即发集团工作时间的增长,他渐渐感受到了集团鼓励优秀的文化氛围。集团每年都会开展形式多样评优评先活动,评选范围涵盖各种岗位,公司还针对挡车工设立了“优秀技术工人”、“全年无织疵奖”,奖品包括电脑、液晶电视等。“公司就是个大舞台,有能力的员工可以尽情展示才华。”颐和针织公司企管科科长石炳才告诉记者,“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不仅有丰厚的物质奖励,还在车间里设立了榜样台,展示上年度的优秀员工,以此来激励大家。”受到公司里积极争先进、当楷模的氛围影响,杨敬双端正了心态,决心要在这个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

  刻苦钻研成楷模

  有了这个目标,杨敬双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为了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他下班后总会带一个剩纱回家,吃完饭就练习接线头。为了提高操作效率、降低疵点率,他几乎请教遍了周围的老同事,除了跟同事们请教,他经常自己钻研琢磨。有一次,他织的布面出现散花针,这种疵点最不容易看出,1米宽的布面会出现类似于小米粒似的不规则、纵向小空隙,隔几米才出现一个,杨敬双停机检查,却总也找不到准确的疵点位置,但倔强的他坚持自己找到疵点。杨敬双给师父迟可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小伙子机灵,爱思考,善于总结,出了问题不会立马问,而是先自己琢磨,明白了就去干,不明白一定打破砂锅问到底。”通过刻苦钻研、勤奋练习,杨敬双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和极强的动手能力,“杨敬双,完成产量189吨,合格率99.99%。”在车间的工作计量牌上,杨敬双已经习惯被排在第一位。从2006年开始,集团内部的评优,杨敬双一次也没落下,并且先后两次拿到“全年无织疵奖”,他的照片也如愿以偿地挂在车间的榜样台上。

  好学勤练勇夺冠

  2011年12月,杨敬双以稳健的发挥夺得了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职业技能大赛的冠军,回想起那次全国比赛,他仍历历在目。

  “那次比赛我们一共去了10位选手,有5位拿到了名次。”杨敬双谦虚地说:“我能取得这个成绩一方面是运气,另一方面也是公司平时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的结果。”石炳才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会进行为期一周的职工培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要领,而每次培训杨敬双都是听得最入神的那一个。公司得知比赛用的设备和厂里员工使用的不是一个型号,马上订购了两台专用的比赛设备供参赛选手练习,为备战比赛,杨敬双没少流汗,穿纱、套布、换针、挑错纱、接尾纱……每天一上班就开始忘我地练习,一站就是12个小时,通过一个多月的练习,终于吃透了新设备的操作技巧,胸有成竹的他从容地参加了比赛。

  如今杨敬双已经是车间的“老师傅”,先后带过十几个徒弟,徒弟有什么技术难题,他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我能成长得这么快,要感谢迟可彬、徐孝硅等老技术人员无私传帮带,更感谢即发多年来积累的企业文化给了我成长的平台。”面对成绩,杨敬双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