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步入结构调整季 增速7%或可接受
发表时间:2013-06-24    作者:吴黎华 发表评论

  随着政府对于经济容忍度的提高,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口径虽然没有变化,但执行的力度明显加强。在经济学家们看来,政府已经“铁了心”要调结构,中国金融业将不得不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在更低的经济增速被视作可接受的情况下,更多的将信贷投向实业而非资金运作。

  似乎是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危机和降存准呼声的应对,央行2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日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3年第二季度例会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实际上,在6月19日举行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议上,央行货币政策司的一位官员就表示,银行要改变流动性永远宽松的预期,加强各类影响因素的研判,改进自身流动性管理。该官员说,未来经济中的问题已经不能寄希望于扩张政策解决,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既不会宽松,也不会收紧。各银行要控制总量,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

  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中国银行间市场的资金空前紧张,在上周三、周四,银行间同业隔夜拆借利率飙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钱荒”问题主要源于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不合理,银行为追求更多利润,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领域。

  “政府的态度已经表明,在未来的发展中宁可牺牲速度,也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好,以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郭田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经济增长越快,其结构就越容易扭曲,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的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就必须把经济增速降下来。在他看来,7%的GDP增速以及对应的13%的M2增速是政府可以接受的。

  央行此次举动,同此前国务院的表态一致。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这表明政府对经济容忍度提高是动真格的,这次不是保增长,而是调结构。

  李慧勇表示,当前经济的问题、金融的问题更多是结构性问题,总体政策还以稳为主,问题更倾向于通过定向制导的结构政策去解决。在没有突破底线之前,政策全面放松的可能性不大。

  李慧勇预计,在GDP增速上,将由数字转向数字背后的东西,在调结构的政策主导下,6.9%-7%的增速将被视作可接受的速度;而在M2增速上,相对于7%的GDP增速,M2增速将保持在13%左右。

  高盛高华在最近一份研究报告中说,新一届领导班子虽然也重视经济增长,但他们倾向于比上届政府更能接受经济增速的放缓。本届政府可能将今年7.5%的GDP增速视为一个可以接受的实际目标,而以前增长目标一般视作可容忍区间的下限。

  高盛高华认为,2014年GDP增速目标可能会更低,比如7.0%。这一新政策倾向的含义是,鉴于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7.7%,即便2013年随后单个季度的GDP增速降至7.5%以下,本届政府也未必会像以往那样“自动”开始政策刺激。

  报告说,政府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而自5月中旬后调整货币政策立场的做法将对短期实体经济增长带来更多下行压力。监管机构也在金融系统中引入了一系列更严格的措施以控制系统性风险,包括加大对银行间业务的控制、对债券交易实施更严密的审查,包括逮捕了一些违规操作的交易员等。这表明政府正通过协同努力来修补金融系统中的漏洞,以实现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但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要牺牲短期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表示,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处在多种矛盾集中的时期,加上外部环境不会有显著改善,因此,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保持中性,全年GDP增速在8%左右。下半年经济下行的风险存在,但没有那么严重。最主要的风险是房价的去泡沫与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因为房价泡沫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直接关联。

  王晋斌强调,宏观政策要着力于兼顾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要在流动性与通胀压力之间寻求平衡。要清理融资平台,尽管地方政府偿债高峰期在5年以后。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以此构建社会安全网,降低失业带来的压力。宏观政策的要点是控风险与稳社会,在控风险的基础上,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深度。

稿件来源:经济参考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