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降息对中国经济的帮助有限
发表时间:2014-11-26     发表评论

  有意思的是,明明政策已明显趋向宽松,人民银行却坚持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或许中南海与金融街在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认识上有所分歧。国务院似乎对经济的下滑风险看得更重,认为需要出重手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国务院继七月之后,上周再推十项措施舒缓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下调利率应该是组合拳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银行则认为,央行已经做了许多事情,降低银行间利率水平,增加流动性注入。今天的问题不是央行不做事,而是银行不做事。如果银行的中介功能不恢复,央行宽松不仅无法帮到实体经济,更可能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压制下来的房地产、地方债泡沫死灰重燃。人民银行并不情愿全面宽松。

  下一步货币政策会怎么走?笔者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由中性转向中性偏松,政策性放松还会陆续有之。不过中国人民银行更偏好于定向宽松,定向措施较为低调,随时可以转向,波及范围亦受限制。利用各种政策工具组合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应该是宽松政策的首选。应对银行惜贷和外汇占款减少,调整存贷比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今后三个月内都会发生,不过进一步降息的门槛比较高。

  调整利率的象征意义十分强烈,市场随时可能把它当作新一轮宽松的发令枪来炒作,房市又开始蠢动,但这未必是决策者所愿见到的。只有当出现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下滑、债务违约出现蔓延等重大事件的时候,笔者相信央行才会再祭利率武器。明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商和信托业面临债务集中到期,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降息对中国经济有多大的帮助?笔者认为极其有限。面对网络金融吸引储蓄,银行的储蓄利率没有什么下调空间。储蓄利率不作调整,贷款利率也难有明显的下调空间。更重要的是,经济正在经历下行周期,不良贷款率正在上升,而且会越升越高,此时此刻银行惜贷正常不过。只要银行的金融中介枢纽不动,实体经济便很难受惠到央行的宽松措施。降息或注流动性能有效刺激经济的前提,都是建立在银行对宽松政策作出反应这个假设之上的。

  宽松政策,往往是一个时间序列内的组合措施,上周的降息应该不是一次性现象。降息对资产价格的刺激,估计会大过对实体经济的帮助,因为资金离弃实体趋向金融的格局依旧。宽松政策带来资产价格复苏但带不来经济复苏是一个全球性尴尬,如何走出尴尬功夫在诗外,在于银行改革。

稿件来源:新浪博客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