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纺织科技强国建设
发表时间:2014-11-27    作者:孙瑞哲 发表评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纺织科技强国建设
——在2014年纺织科技教育成果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2014年度“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奖励大会,表彰为我国纺织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获得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教育教学成果奖、“纺织之光”教师奖、学生奖以及针织内衣创新奖的获奖代表颁奖。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向全国纺织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和在人才建设方面做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代表表示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
  受王部长委托,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介绍2014年纺织科技教育奖励工作基本情况,同时就下一步纺织科技工作和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谈几点看法。
 
  一、2014年度纺织科技教育奖励成果丰硕,代表性强,含金量高
  (一)纺织科学技术奖
  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正式参评项目共212项,经专家组评审、公开公示、奖励委员会审核,最后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批准,决定对“特宽幅织物高精度清洁印花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135个项目授奖,占参评项目总数的64%。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73项,占比分别为11%、35%和54%。获奖项目及各等级奖项的比例基本与往年持平。
  总体来看,今年的获奖项目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合作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渠道。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的重要渠道,有效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加速了产品升级换代,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在今年获奖的135个项目中,有52项属于产学研联合攻关成果,占比39%;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中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分别高达73%和43%。例如,盛虹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他们开展的“新型聚酯聚合及系列化复合功能纤维制备关键技术”项目,突破了PTT和改性PTT(MDPTT)聚合成套技术,建成并投产了我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万吨/年PTT和MDPTT生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项目攻克了多功能PET(MFPET)及大容量全消光聚酯聚合、熔体直纺关键技术,建成世界上第一条25万吨/年全消光多功能熔体直纺生产线,技术及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以新材料为依托,破除国际技术垄断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
  材料科学的变革和进步的外溢性强,往往带动其他行业和领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技术革命的主引擎。今年的获奖项目中有近20项为新型纤维材料方面的成果,表明新型纺织材料科技优势继续保持。其中,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等单位“高模量芳纶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成套装备研发”项目,攻克了芳纶纤维制备过程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发了成套生产装备,实现了芳纶、特别是高模量芳纶的产业化生产,建成千吨级对位芳纶生产线,实现了高模量芳纶国产化,结束了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有利于满足我国国防建设、航天航空、经济建设对战略物资的迫切需求。
  三是以产品升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技术改造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从我国工业经济的现状来看,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将长期并存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传统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极大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无锡一棉下属无锡长江精密纺织有限公司等单位“特高支精梳纯棉单纺紧密纺纱线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以自主知识产权在国产细纱机上改造超大牵伸机构和紧密纺装置,自创细纱机及后纺设备关键装置和器材,规模化生产特高支精梳纯棉单纺紧密纺单纱以及精梳纯棉单纺紧密纺股线,被国际一线品牌确定为国内唯一定点供应商,经济效益显著。愉悦家纺有限公司等单位“特宽幅织物高精度清洁印花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创新研发了特宽幅高精度制网和圆网印花技术,提高了效率和工艺质量,实现了高精准度清洁印花的产业化。
  四是以绿色发展为动力,节能减排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基调。
  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力促节能减排成为当前纺织科技创新的主基调。今年的获奖项目中,有20多个项目涉及节能减排技术,占比近19%。如山西彩佳印染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突破的“棉织物低温快速连续练漂工艺技术”通过原始和集成创新,系统研发了低温快速连续练漂工艺技术,实现了棉织物的高效低温连续一浴一步法退煮漂工艺,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五是以支撑保障为基点,技术标准、软科学成为科技创新的主纽带。
  技术标准是以科技创新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规范约定和经验总结,软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的交叉与综合,二者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纽带。目前,纺织行业软科学和技术标准的基础性、原创性成果均有所突破。在今年的获奖成果中,有8项软科学项目和15项标准研究项目。其中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完成的“中国化纤流行趋势战略研究”获得一等奖;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完成的“基于DNA技术的羊绒羊毛精确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项目、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纺织品吸湿快干的评定系列国家标准”、鄂尔多斯集团“IWTO国际标准《羊毛、羊绒及其绒毛混纺针织物起球性能测试方法》研制”等成果,彰显了近年来我国在功能性检测与评价、纤维定量分析和有害物质检测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国际优势。
  (二)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和教师奖、学生奖
  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共有30所院校参与,申报项目共计130个。经专家评审,奖励委员会审核,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批准,《职场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95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7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46项。
  今年获奖成果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这些成果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体现出“做中学、做中教”的纺织教育教学改革特点,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服务的需求,提高纺织服装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旨在为行业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面促进和推动纺织行业发展。
  为鼓励在纺织教学和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有特殊贡献的教育管理干部和品学兼优的学生,今年“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进一步扩大奖励范围,新增了大连工业大学和江西服装学院两所学校,并在江南大学、四川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和江西服装学院开设教师奖。学生奖金额由6000元/人增加到8000元/人。今年共有13所院校参与申报,经专家评审,最终产生学生奖获奖者139名(含学生特别奖2名),教师奖获奖者20名(含教师特别奖1名)。
  教师特别奖获得者东华大学张佩华老师热爱教学事业,自1987年留校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张佩华老师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和创新项目1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共开设出32学时及以上的本科教学课程9门;主持纺织工程专业《针织学》平台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已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53名。
  学生特别奖获得者浙江理工大学高玉洁同学,在校期间,多次获得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称号,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会议论文1篇;获2015年推免资格,已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为直博生。
  学生特别奖获得者武汉纺织大学邓雄同学,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优秀团干等荣誉,曾任纺织学院学生会主席,校英语高级班班长,“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队长。凭借不懈努力,取得了全年综合积分名列全院第一的成绩,大部分专业基础课达到90分以上,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成绩均为优秀。
  (三)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
  自2009年“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郑敏泰中国针织(内衣)基金”设立以来,今年已经进入第五年。以内衣创新贡献奖评比的形式,发现推广行业亟需、创新性强的技术,既有利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又能实现企业自身技术和产品在行业内推广与应用,从而引领更多针织企业关注创新、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这对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的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共收到27个申报项目,经形式审查,24个项目符合评审要求。项目涉及新型针织用纱、新型针织内衣面料、内衣部件及针织设备、针织和染整新工艺等。经专家评审,10个项目获奖。获奖项目集中代表了针织内衣行业在内衣部件设计、功能性舒适性面料开发、新原料研发、染整工艺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例如,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轻薄导湿型涤毛混纺内衣面料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在织造、染整、设备改进等方面均申请多项发明专利,解决了染整过程中羊毛损伤大以及羊毛混纺面料导湿能力差等难题,项目产品成为可贴身穿着的高档运动面料。
  应该说,“十二五”以来,全行业围绕纺织强国建设中心工作,全面落实《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50+110”各项任务,行业科技进步明显,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全行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加快创新队伍成长速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大批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产品差异化、产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等取得显著成效,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整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产学研结合,上下游以先进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创新联盟逐步兴起。
  但从整体上看,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加强,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和人才资源的支撑作用仍显不足。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纺织工业面临着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紧迫形势,一系列严峻的外部风险和日益凸显的内在矛盾,为我们做好纺织科技和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开创科教兴纺、人才强纺新局面
  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进入新常态、全力推进纺织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必须把科技、人才工作看得更重、抓得更紧、做得更实。
  (一)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必须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看得更重
  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美国制定“创新战略”,每年创新投入高达GDP的3%,创下历史之最;英国以“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这些调整、转变将影响今后国家力量对比,重构全球的经济版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几代人的共同愿景,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导致“重制造轻创造,重速度轻质量,重产品轻品牌”的现象。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中央陆续做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列部署,在新的时间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行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在大力推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进程中,全行业应深刻领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长期动力的战略意义,对经济提质增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长远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将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看得更重,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
  (二)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抓得更紧
  新常态时期是我国经济迈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新一轮稳态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时,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中国纺织工业正处于重要的发展转折时期,在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的同时,面临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政策转型的重大宏观形势变化,行业一些长期积累的内在结构性矛盾由此更加凸显。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努力适应世界和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从行业经济运行走势和各种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当前纺织行业已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行业发展的新阶段。全行业必须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抓得更紧,只争朝夕,切实加快科技进步和培养创新人才,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质量、增效益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基础。
  (三)适应纺织强国建设新要求,必须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做得更实
  《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努力建成纺织强国的战略目标和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四大发展任务。虽然纺织科技创新水平取得明显进步,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但与建设纺织强国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当前,我们已处在建设纺织强国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全行业必须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做得更实、更细,认真分析形势,科学谋划,以编制“十三五”规划为重要契机,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分阶段扎实推进。
 
  三、围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需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优化科技教育人才奖励评选工作机制,建设科技成果池和拔尖人才库
  今年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科技奖励工作的第11个年头,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师奖、学生奖、针织内衣创新奖也开展了5年以上。截至2014年,全行业共奖励了13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一等奖114项,近3年从联合会一等奖中推荐获得国家奖就有10多项。教学成果奖共500多项,奖励优秀教师100余名,优秀学生800多名,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54项。成果数量比较可观,科技成果的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促进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这些科技成果激励和造就了一大批纺织科技创新人才,使之成为引领我国纺织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带动了科技创新水平。2008年“纺织之光”基金正式冠名科技教育奖后,加大了对奖励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了联合会奖励工作的知名度。中纺联开展的科技教育和人才奖励工作,已成为优秀科技成果和优秀科技人才的展示舞台,得到了行业、企业和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经过多年努力,中纺联奖励工作已在奖励制度、工作机制方面构建了一套比较稳定的工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特色,并在以往的奖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制造强国战略”、“工业强基战略”以及纺织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和任务的提出,行业科技工作的重心和创新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快,企业普遍重视与院校合作开展研发和成果报奖,行业科技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提升。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教学成果、优秀教师和学生以及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面对数量众多的成果项目和优秀人才,如何科学优选,将真正高水平成果和拔尖人才挑选出来,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在信息化背景下,新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带来技术路线、商业模式的变化,而且在行业中发展与影响也愈加深入,这方面的成果会大大拓展奖励工作的范围。
  如何从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高度,在行业中通过奖励方式真正营造出创新氛围,并扩大奖励成果的应用,使奖励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成为新的更高要求。
  今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首届“杰出工程师”奖励工作,在全国生产建设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30位获“杰出工程师奖”,68位获“杰出工程师鼓励奖”。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推荐,周华堂获“杰出工程师奖”,孙玉山、张国良、丁彩玲、蒲宗耀、刘延武五位同志获“杰出工程师鼓励奖”。“杰出工程师奖”是我国第一个以工程师命名的面向全国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奖项,其宗旨是激励生产建设一线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做贡献。中纺联成员单位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也已连续四年开展了“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评选表彰活动,以上6位获奖者全部来自于历年评选出来的行业“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
  面对新形势,奖励工作必须紧跟行业和科技发展变化,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奖励制度,优化评审工作机制,评选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构建行业科技成果池和优秀人才库,真正发挥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激发科技人才积极创新的作用。要将“公开、公平、公正”这“三公原则”作为我们奖励工作的金字招牌,通过打造好的制度和营造好的工作氛围,确保和维护奖励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为纺织科技出好成果、培育优秀人才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从而打造联合会奖励工作品牌,进一步发挥科技奖励工作的引领、激励和带动示范作用。
  (二)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成果奖励是手段,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是最终目的。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其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商业化,是多种科技资源的一种综合性资源转化与优化配置,特别是要素之间高效联动的结果。近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中纺联科技发展部、“纺织之光”基金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以及各专业协会、各个事业单位、各部门共同推动,在成果现场推广、展览展示以及建立成果推广“云平台”,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总体上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产学研用还没有形成有效互补的局面,从根本上还没有实现完全突破。多年成果奖励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使科技创新快速成为现实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成果“转化”不放松。
  首先,在科技成果的评选过程中要加大成果转化程度的权重。虽然《奖励条例》将“成果转化程度高”作为评奖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成果转化程度如何衡量?评审过程中如何把握?这需要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进行科学研究,对评奖过程中“成果转化程度”进行具体化和量化操作,并加大成果转化权重,引导成果转化应用。
  其次,要加强科技成果的中试和工程化研究,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策源地,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要通过加强中试和工程化研究,提高成果的成熟度以加快转化应用。目前,很多科技成果只是处于实验室阶段,不具备转化条件,成果到此终止。如果中试、工程研究不到位就盲目转化,也会造成成果转化失败。因此,需要加强技术研发的市场化需求导向,将科技与经济、市场很好结合,加强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研究,探索产业链协同创新新模式,避免成果推广过程中的二次或三次开发,从而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的进程。
  再次,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切实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企业仍然通过资金、人力投入来实现量的扩张,通过上规模来增加效益。而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战略。在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和经营能力。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对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让企业寓科技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和行业层面则要通过政策引导、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环境。逐步建立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方式,按照市场规律引导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同时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技术、人才、资金、政策、法律、管理等全方位咨询活动,密切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联系,推动技术市场化和成果商业化。
  (三)深化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改革,激发各方面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建成纺织强国
  当前,全行业正在全力为实现“十二五”目标而努力奋斗。明年即为“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即将迎来“十三五”,也是纺织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行业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纺织行业要以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契机,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激发全行业创造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已成为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方向。目前,为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科技计划“碎片化”和利益固化问题,国家已经出台《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每年涉及上千亿资金、近百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大蛋糕”,将通过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进行宏观统筹,按照优化整合后的五类科技计划体系进行“切割”运行。现有的、政府各部门条块分割的各类科技计划经费渠道将不再保留。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新定位和科技创新呈现出的新态势、新特征,其中科技奖励工作也将面临改革。
  这既为行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通过改革,使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研发方向、资源配置和经费使用、项目评审以及成果评价和应用等各个环节,都要放手让市场“说话”,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带动全行业增加研发投入,让科技创新在市场的“沃土”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也将得到加强。自主创新呈现出来的是产品,但产品的背后是技术,技术的背后是人才。在纺织强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各个层次的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使用科技人才,大胆使用青年拔尖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创造更加良好的体制机制将是行业人才建设的重点。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为广大科技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创造良好服务和公平机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塑造一种能创新、敢创新和愿创新的良好氛围,是行业可持续创新的保障。
  各位代表,当前制约行业自主创新的因素还比较多,比如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体制机制,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成纺织强国的宏伟事业为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希望大家锐意进取、孜孜不怠,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为建成纺织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稿件来源:ctei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