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目标价格政策是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价格政策提高了棉花生产的稳定性。当市场压力较大时,政策降低了行情下行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动促成下跌行情。
目标价格政策将提高中国棉花生产稳定性
2014年4月国家相关政策部门表示,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具体补贴发放办法由试点地区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1。上年价格决定下年生产成为过去。棉花生产和消费周期为一年时间。从棉花生产到上市需要约半年时间,种植面积一旦确定,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年度的产量。本年度产量取决于上年度价格,本年度价格决定下年度产量。没有目标价格政策时,一般籽棉价格较高,下年生产者种植积极性提高,播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籽棉价格下降,下年生产者种植积极性降低,播种面积减少,产量减少,籽棉价格提高,以此往复呈现周期性波动。实际价格与产量上下波动幅度往往越来越大,远离均衡点,形成所谓“发散性蛛网”。目标价格政策有望切断引发的蛛网振荡周期动力,形成未来稳定种植预期。
2。财政搭桥为棉花生产补充给养。目标价格政策在政策实施区域棉花生产者与财政补贴之间搭建了一个市场外置补给桥梁,市场养分不足时,生产者从市场外部获得维系持续运行的养分。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将打破棉花生产与市场价格波动引发的蛛网振荡周期,提高国内棉花生产稳定性。即使籽棉市场主流价格相对偏低,在目标价格政策背景下,新疆棉花生产者获得补贴,避免了亏损,保障棉花播种面积得以稳定。目标价格政策在偏低价格与播种面积之间形成缓冲保护。
目标价格政策不主动干预市场价格
棉花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国家根据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
1。目标价格政策希望与市场彼此分离。从政策公布内容看,目标价格政策旨在保障生产者获得基本收益。市场与政策彼此独立运行。政策主观上并不希望通过目标价格补贴干预市场。
市场通过买卖双方博弈、相互妥协形成。有目标价格政策与没有目标价格政策,市场主体之间博弈心理与最终结果是否一致?目标价格政策对市场究竟产生哪些影响,尚需时间观察,市场实际运行之后才能得出答案。
2。目标价格政策成为下行动能吸收装置,降低了行情下行难度。市场价格由供给关系决定,即由市场主体对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平衡关系作出的预期而决定。从市场主体之间博弈、价格形成机制看,目标价格政策在不同市场背景下,或将导致不同的市场效应。当市场供不足需时,行情具备上行动力,目标价格政策对市场基本不发挥作用。当市场供求平衡,行情保持相对平稳,目标价格政策对市场所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当市场供过于求,行情酝酿较大下行压力,为寻求压力能量释放,压力运行目标为容易突破或挤压的市场空间。市场体系之外的财政补贴为享受补贴者提供潜在让渡空间,成为行情下行压力释放潜在目标。
棉农位于产业链前端,籽棉市场价格是皮棉行情的基础,市场具有下行动能时,目标价格政策成为下行动能吸收装置,降低了行情下行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动促成行情下行。目标价格高出市场价格越多,行情越容易下滑,与此同时,若市场当期有效库存消费比较高,两者将共同形成下行叠加压力。
2014年度棉花市场面临可控压力
未来几年,我国棉花市场上供给主要由国产新棉、国储棉及进口棉组成,纺织产业竞争力处于、或较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将长期保持全球用棉消费大国地位。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构建稳定的棉花供给环境。降低信息不对称将促进中国棉花市场良性发展,推动产业链可持续运行。
1.2014年度基本市场格局。2014年度初期,中国棉花市场商业库存较低,工业库存不高,国家储备棉库存较高,纺织终端市场小幅向好,纺织企业融资环境偏紧,局部地区融资生态有所变差,纺织用棉相对平稳。2014年度,市场需求量在850万吨左右,若不出现大的灾害,我国棉花产量在590万吨以上的概率较大,产需缺口约为260万吨。考虑到眼下市场商业库存较低、工业库存不高,供给在1000万—1100万吨左右,供需平衡关系相对适中。若融资环境改善明显,资金偏紧显著缓解,纺织企业生产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棉花消费或将增加50万吨,市场总供给可相应增至1150万吨。新疆籽棉质量将有所恢复,国棉竞争力将得到提高。因质量差异产生的内外棉价差有望收窄。全球棉花供给与需求整体相对平衡。若国家加快国储棉库存消化进程,外棉面临销售压力,不排除以40%关税进入中国市场,或许价格战难以避免。国储棉出库量和价将在较大程度上左右国内棉花市场。
2。假设国棉新花产量590万吨,中国棉花不同供给套餐对应低度不一的市场水平。其一,国储棉出库量若为240万吨,外棉进口量149.4万吨,总供给979.4万吨。中国以外,2014年度国际棉花期末库存消费比为58.4%。其二,国储棉出库270万吨,外棉进口量为156.9万吨总供给量为1016.9万吨。中国以外,2014年度国际棉花期末库存消费比为58.0%。其三,国储棉出库300万吨,外棉进口164.4万吨,总供给量1054.4万吨。中国以外,2014年度国际棉花期末库存消费比为57.5%。其四,国储棉出库350万吨,外棉进口关税内配额89.4万吨,预计有85万吨左右外棉以40%关税进入中国市场,外棉进口合计近175万吨,总供给量约为1115万吨。中国以外,国际棉花期末库存消费比为56.9%。其五,国储棉出库400万吨,外棉进口关税内配额89.4万吨,预计有35万吨左右外棉以40%关税进入中国市场,外棉进口合计近125万吨,总供给量约为1115万吨。中国以外,国际棉花期末库存消费比为60.0%。
回顾2000年度以来的十多个棉花年度期间,2008年度,全球库存消费比(不含中国)为58%,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年均价为51.89美分/磅,2002年度、2006年度及2007年度期末库存消费比均约为57%,期货价格年度平均分别为50.78美分/磅、52.78美分/磅及67.22美分/磅。从这一历史情况看,中国外棉进口量在149.4万吨、156.9万吨及164.4万吨,ICE棉花年度均价有可能下探至50-67美分/磅区间。假设中国进口外棉125万吨,ICE棉花年度均价或许将降至50美分/磅以下。
3.2014年度国储棉出库量不宜超过350万吨。结合我国外棉进口数量与价格的关系,一般情况下,2014年度国储棉出库量超过350万吨,国际棉价将显著下降,内外棉价差扩大,不排除大量外棉以40%关税进入中国,进而稀释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引发市场显著波动等效应。
减少信息不对称是2014年度棉花行情良好运行的关键
当前,我国国储棉库存偏高,需逐步降低库存。2014年度是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第一年,目标价格政策试行头一年。2014年度,国内外棉花市场价格、特别是国内价格处于失去固定价格支撑与寻求市场供求平衡的价格博弈关键阶段。国内棉花市场有效供给与需求若能保持相对平衡,或偏离平衡程度不超出市场预期,2014年度市场将能形成相对平稳运行态势。
1。宏观审慎原则有助于政策与市场发挥各自作用。国储棉去库存及外棉配额发放需要兼顾市场供求平衡关系,建立一套宏观审慎的监管或政策原则及方案,利于市场良性运行。宏观审慎的监管或政策原则是为了维护棉花产业体系稳定,防止行政措施对产业链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监管模式。宏观审慎监管目标是限制产业链运行风险的累积,降低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性。通过加强微观监测和风险识别,完善宏观审慎监管。
2。用好棉花行业政策辅助工具。一是口头干预。政策方案存在不同程度台阶,在尚未达到台阶前,可进行口头干预。比如,市场过度下跌或上涨,管理当局借用公开场合,发表市场看法,或召开会议,发布会议纪要,提出市场评价“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或上涨”、“市场出现非理性悲观或躁动”。口头干预旨在对市场预期进行较轻力度的合理引导。
二是前瞻性指引。即前瞻性政策指引,是建立在对未来市场预期前提下,制定适应将来市场定位的政策,提前与市场交流。由此有助于形成合理市场预期和政策预期,帮助增强市场信心,平复过度波动。前瞻性指引的风险在于,发布前瞻性指引,而放弃执行,将损害政策可信度。为避免2014年度初期出现规模棉农卖棉难,将年度后期国储棉出库政策提前与市场沟通交流。比如,新棉集中收购结束,3月底之后,当市场价格显著上涨,涨幅超过9—12月平均价格500元/吨,这一涨幅连续保持五个工作日后,于第六个工作日启动国储棉出库。出库价格随行就市。正常情况下,当年度出库总量低于350万吨。这一前瞻性指引,就国储棉可能的出库时间、市场价格、出库规模均与市场进行了提前交流。
3。应对突发风险预案。在前瞻性指引辅助配合下,预计国内棉花收购加工、销售及消费企业市场信心得到提高,不易出现卖棉难。若年度之初,市场出现其它突发事件,出现规模性卖棉难,国家启动收储政策。200—2007年度期间,市场相对正常,中国棉花收购价格指数平均为13007元/吨,建议2014年度收储价为13000元/吨,收储量在50万吨左右。
目标价格政策将提高中国棉花生产稳定性
2014年4月国家相关政策部门表示,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具体补贴发放办法由试点地区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1。上年价格决定下年生产成为过去。棉花生产和消费周期为一年时间。从棉花生产到上市需要约半年时间,种植面积一旦确定,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年度的产量。本年度产量取决于上年度价格,本年度价格决定下年度产量。没有目标价格政策时,一般籽棉价格较高,下年生产者种植积极性提高,播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籽棉价格下降,下年生产者种植积极性降低,播种面积减少,产量减少,籽棉价格提高,以此往复呈现周期性波动。实际价格与产量上下波动幅度往往越来越大,远离均衡点,形成所谓“发散性蛛网”。目标价格政策有望切断引发的蛛网振荡周期动力,形成未来稳定种植预期。
2。财政搭桥为棉花生产补充给养。目标价格政策在政策实施区域棉花生产者与财政补贴之间搭建了一个市场外置补给桥梁,市场养分不足时,生产者从市场外部获得维系持续运行的养分。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将打破棉花生产与市场价格波动引发的蛛网振荡周期,提高国内棉花生产稳定性。即使籽棉市场主流价格相对偏低,在目标价格政策背景下,新疆棉花生产者获得补贴,避免了亏损,保障棉花播种面积得以稳定。目标价格政策在偏低价格与播种面积之间形成缓冲保护。
目标价格政策不主动干预市场价格
棉花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国家根据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
1。目标价格政策希望与市场彼此分离。从政策公布内容看,目标价格政策旨在保障生产者获得基本收益。市场与政策彼此独立运行。政策主观上并不希望通过目标价格补贴干预市场。
市场通过买卖双方博弈、相互妥协形成。有目标价格政策与没有目标价格政策,市场主体之间博弈心理与最终结果是否一致?目标价格政策对市场究竟产生哪些影响,尚需时间观察,市场实际运行之后才能得出答案。
2。目标价格政策成为下行动能吸收装置,降低了行情下行难度。市场价格由供给关系决定,即由市场主体对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平衡关系作出的预期而决定。从市场主体之间博弈、价格形成机制看,目标价格政策在不同市场背景下,或将导致不同的市场效应。当市场供不足需时,行情具备上行动力,目标价格政策对市场基本不发挥作用。当市场供求平衡,行情保持相对平稳,目标价格政策对市场所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当市场供过于求,行情酝酿较大下行压力,为寻求压力能量释放,压力运行目标为容易突破或挤压的市场空间。市场体系之外的财政补贴为享受补贴者提供潜在让渡空间,成为行情下行压力释放潜在目标。
棉农位于产业链前端,籽棉市场价格是皮棉行情的基础,市场具有下行动能时,目标价格政策成为下行动能吸收装置,降低了行情下行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动促成行情下行。目标价格高出市场价格越多,行情越容易下滑,与此同时,若市场当期有效库存消费比较高,两者将共同形成下行叠加压力。
2014年度棉花市场面临可控压力
未来几年,我国棉花市场上供给主要由国产新棉、国储棉及进口棉组成,纺织产业竞争力处于、或较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将长期保持全球用棉消费大国地位。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构建稳定的棉花供给环境。降低信息不对称将促进中国棉花市场良性发展,推动产业链可持续运行。
1.2014年度基本市场格局。2014年度初期,中国棉花市场商业库存较低,工业库存不高,国家储备棉库存较高,纺织终端市场小幅向好,纺织企业融资环境偏紧,局部地区融资生态有所变差,纺织用棉相对平稳。2014年度,市场需求量在850万吨左右,若不出现大的灾害,我国棉花产量在590万吨以上的概率较大,产需缺口约为260万吨。考虑到眼下市场商业库存较低、工业库存不高,供给在1000万—1100万吨左右,供需平衡关系相对适中。若融资环境改善明显,资金偏紧显著缓解,纺织企业生产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棉花消费或将增加50万吨,市场总供给可相应增至1150万吨。新疆籽棉质量将有所恢复,国棉竞争力将得到提高。因质量差异产生的内外棉价差有望收窄。全球棉花供给与需求整体相对平衡。若国家加快国储棉库存消化进程,外棉面临销售压力,不排除以40%关税进入中国市场,或许价格战难以避免。国储棉出库量和价将在较大程度上左右国内棉花市场。
2。假设国棉新花产量590万吨,中国棉花不同供给套餐对应低度不一的市场水平。其一,国储棉出库量若为240万吨,外棉进口量149.4万吨,总供给979.4万吨。中国以外,2014年度国际棉花期末库存消费比为58.4%。其二,国储棉出库270万吨,外棉进口量为156.9万吨总供给量为1016.9万吨。中国以外,2014年度国际棉花期末库存消费比为58.0%。其三,国储棉出库300万吨,外棉进口164.4万吨,总供给量1054.4万吨。中国以外,2014年度国际棉花期末库存消费比为57.5%。其四,国储棉出库350万吨,外棉进口关税内配额89.4万吨,预计有85万吨左右外棉以40%关税进入中国市场,外棉进口合计近175万吨,总供给量约为1115万吨。中国以外,国际棉花期末库存消费比为56.9%。其五,国储棉出库400万吨,外棉进口关税内配额89.4万吨,预计有35万吨左右外棉以40%关税进入中国市场,外棉进口合计近125万吨,总供给量约为1115万吨。中国以外,国际棉花期末库存消费比为60.0%。
回顾2000年度以来的十多个棉花年度期间,2008年度,全球库存消费比(不含中国)为58%,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年均价为51.89美分/磅,2002年度、2006年度及2007年度期末库存消费比均约为57%,期货价格年度平均分别为50.78美分/磅、52.78美分/磅及67.22美分/磅。从这一历史情况看,中国外棉进口量在149.4万吨、156.9万吨及164.4万吨,ICE棉花年度均价有可能下探至50-67美分/磅区间。假设中国进口外棉125万吨,ICE棉花年度均价或许将降至50美分/磅以下。
3.2014年度国储棉出库量不宜超过350万吨。结合我国外棉进口数量与价格的关系,一般情况下,2014年度国储棉出库量超过350万吨,国际棉价将显著下降,内外棉价差扩大,不排除大量外棉以40%关税进入中国,进而稀释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引发市场显著波动等效应。
减少信息不对称是2014年度棉花行情良好运行的关键
当前,我国国储棉库存偏高,需逐步降低库存。2014年度是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第一年,目标价格政策试行头一年。2014年度,国内外棉花市场价格、特别是国内价格处于失去固定价格支撑与寻求市场供求平衡的价格博弈关键阶段。国内棉花市场有效供给与需求若能保持相对平衡,或偏离平衡程度不超出市场预期,2014年度市场将能形成相对平稳运行态势。
1。宏观审慎原则有助于政策与市场发挥各自作用。国储棉去库存及外棉配额发放需要兼顾市场供求平衡关系,建立一套宏观审慎的监管或政策原则及方案,利于市场良性运行。宏观审慎的监管或政策原则是为了维护棉花产业体系稳定,防止行政措施对产业链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监管模式。宏观审慎监管目标是限制产业链运行风险的累积,降低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性。通过加强微观监测和风险识别,完善宏观审慎监管。
2。用好棉花行业政策辅助工具。一是口头干预。政策方案存在不同程度台阶,在尚未达到台阶前,可进行口头干预。比如,市场过度下跌或上涨,管理当局借用公开场合,发表市场看法,或召开会议,发布会议纪要,提出市场评价“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或上涨”、“市场出现非理性悲观或躁动”。口头干预旨在对市场预期进行较轻力度的合理引导。
二是前瞻性指引。即前瞻性政策指引,是建立在对未来市场预期前提下,制定适应将来市场定位的政策,提前与市场交流。由此有助于形成合理市场预期和政策预期,帮助增强市场信心,平复过度波动。前瞻性指引的风险在于,发布前瞻性指引,而放弃执行,将损害政策可信度。为避免2014年度初期出现规模棉农卖棉难,将年度后期国储棉出库政策提前与市场沟通交流。比如,新棉集中收购结束,3月底之后,当市场价格显著上涨,涨幅超过9—12月平均价格500元/吨,这一涨幅连续保持五个工作日后,于第六个工作日启动国储棉出库。出库价格随行就市。正常情况下,当年度出库总量低于350万吨。这一前瞻性指引,就国储棉可能的出库时间、市场价格、出库规模均与市场进行了提前交流。
3。应对突发风险预案。在前瞻性指引辅助配合下,预计国内棉花收购加工、销售及消费企业市场信心得到提高,不易出现卖棉难。若年度之初,市场出现其它突发事件,出现规模性卖棉难,国家启动收储政策。200—2007年度期间,市场相对正常,中国棉花收购价格指数平均为13007元/吨,建议2014年度收储价为13000元/吨,收储量在50万吨左右。
稿件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