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毒性之争引发的PX“词条保卫战”》为题用了将近4分钟的时间对一则社会新闻进行了报道:
3月30日,有网友利用百度百科词条可以修改的特点将PX的毒性从“低毒”改成了“剧毒”。尽管很多网友对这个篡改的内容进行修正,但是连续几次又都被改了回来。此后,这个词条在高峰时几乎每隔半小时就会被刷新一次。5天内,词条被反复修改多达35次。看到这样的情形,清华大学的几个学生当即决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PX。清华大学化工系大四学生常宽表示:“出来用我们所学纠正民众的一些误解,然后来捍卫科学的真理。”清华大学化工系大四学生蔡达理更是直言:“我清华化工今日誓死捍卫词条。”最终,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学生获得了这场词条保卫战的胜利。
表面上,这是一场有关词条的“战争”,但背后却是持续发酵多年的关于“PX有毒还是无毒,低毒还是剧毒”争论的又一次集中引爆。
“因噎废食”的PX项目
回首往昔,公众对于PX的关注大概始于8年前的厦门沧海PX项目。
2006年,厦门市引进了一项对二甲苯化工项目,总投资额108亿元人民币(6.2494, -0.0041, -0.07%),号称厦门“有史以来最大工业项目”。这个项目选址于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如果投产,每年可实现工业产值800亿元人民币。有资料显示,该项目于2006年11月开工,计划2008年投产。
然而,由于PX项目临近拥有5000名学生的厦门外国语学校和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项目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海沧区人口超过10万,居民区与厂区最近处不足1.5公里,与厦门风景名胜地鼓浪屿仅5公里,与厦门岛仅7公里,因此,在开工后便遭受质疑。
2007年5月末,对海沧PX化工项目并不了解的厦门市民突然接到了一条言辞激烈的短信,将PX项目比喻成原子弹,“白血病”、“畸形儿”等字眼也充斥其中。该短信还呼吁人们走上街头用游行的方式抵制PX项目。据《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这条短信的转发量多达百万。
2007年5月30日上午,厦门市人民政府召开了第五次常务会议,研究PX项目建设,8位副市长和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列席了会议。会议听取了海沧PX项目建设情况的汇报,根据一些专家和市民的意见,决定暂缓建设海沧PX项目。福建省政府要求厦门市在原有PX单个项目环评的基础上扩大环评的范围,进行区域规划环评。
然而,尽管政府已经作出了缓建的决定,但次日还是有数千名厦门市民以“散步”的名义上街游行,表达对在厦门建设PX项目的反对。
当年的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针对厦门PX项目问题召开专项会议,最终决定迁建PX项目。
在由普通公众构成的反对者中,“不明觉厉”成为大多数人反对的重要原因。这个在网络上被解释为“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做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的词语,最终又在2014年引爆了一场互联网上关于一个词条的争夺战。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闫乃之是采写《毒性之争引发的PX“词条保卫战”》的一名记者。在2014年4月的一档电视节目中,他透露:“在做这个新闻节目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通过邮件的方式和其中的两名网友联系过,两个人都不知道,都不知情这个PX的毒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他们给我回复的邮件当中,是这样讲述的。那他们同时也会对自己擅自更改的事情而感到自责和道歉。”
然而,也正是由于“不明觉厉”,此后的几年里,成都、南京、青岛、福建、大连、茂名??PX项目好似过街的老鼠,在全国各地掀起打声一片。
不放心的并非PX本身
PX是什么?
专业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它的中文名称是“对二甲苯”,英文名为Para-xylene。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和PX打了30年交道。他强调在世界诸多化学品名录和我国危险化学品名录中,PX都被描述为低毒的基本化工原料,它的毒性与汽油差不多,比汽车尾气要低很多。
然而,正是这种被专家定义为低毒的化学品,却令很多国人闻之色变,将“低毒”的产品搞出了“剧毒”的效果。这背后,信任的危机或许更值得深思。
在曹湘洪看来,PX项目难上局面的原因复杂。一方面,石化企业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得事故不断,公众恐慌;另一方面,公众虽然参与决策的热情高涨,但却缺乏科学的认知;除此以外,政府工作没有做到位也是重要的原因。
虽然现在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监管越来越严,但我国与一些国家在监管的方法上还有差距,专家监管的道路依然漫长。如果政府,包括环保主管部门在内,对PX生产过程并不了解,可能很难知道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
除了能力,政府和企业能否秉持端正的态度,言行一致地将防范措施落实到位显然是公众更加关注的。一名网友在网上留言时就表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PX本身的毒性,这里包含了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道德,管理部门的责任感和道德。这些才是根本性的问题。”
PX的中国之需
在反对PX的公众眼里,PX就是炸药,而在石化企业的字典里,PX却是一块大大的“蛋糕”。作为一种大宗化学基础原料,PX的用途非常广泛。
“最常见的来自PX的产品是服装,各种涤纶长丝、短纤面料的衣服都是由PX的下游产品PTA(精对苯二甲酸)制成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X另一种下游产品),再经过各种加工而来的。此外,还有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塑料制品,如矿泉水、饮料等各种瓶,银行卡、会员卡等各种卡,汽车轮胎帘子线,苹果手机装饰壳,胶片,各种包装袋、包装盒等都是由PTA或PET作为原料再加工而来的。”曹湘洪说。
然而,作为一种基础产业,近年来PX在中国的发展却磕磕绊绊,以至于整个产业有恐“受制于人”。
据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2年底,我国现有PX生产企业13家,其中11家与炼油装置一体化运作,2家为独立PX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13家企业中有7家分布在沿海,6家分布在内地。近年来,PX下游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缺口不断加大。2012年,我国PX的对外依存度已经上升为44%。
而据曹湘洪介绍,2013年,我国共消耗PX 1646万吨,其中国内生产759万吨,进口887万吨,进口依存度高达53.9%,并仍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过度的进口必然会对产业安全带来重大危害。
“目前很多国家都在生产PX来满足下游产业链的需求,美国的产能主要集中在休斯敦地区,一年生产430万吨,日本为390万吨,而韩国是618万吨。”曹湘洪说。
有数据显示,2014年,韩国将有三套PX装置投产,分别是100万吨、130万吨、230万吨,根据在建情况,到2017年,韩国PX产能将有望达到1050万吨。
如此这般,上游原料受制于人,定价权拱手他人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而一旦外方停止供应,包括纺织在内的众多PX下游产业恐怕都将面临无米之炊的窘迫。
也正是因为如此,PX作为一种基础产业,发展的必要已经毋庸置疑,但关键是能否保证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