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性的棉花采购的议题正纷纷于全球成衣品牌商和零售商之议程中提出,因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已变得更为明显了。然而,尽管已经有许多人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但似乎还有更多问题尚待解决。
当论及采购更永续性的棉花时,供给和需求之均衡方式是讨论的核心。全球的品牌商和零售商都对此一纤维有需求,也希望农民持续种植它们,但产量却一直在下降。
日前于伦敦举行之“永续的和道德的棉花采购”研讨会中向与会者报告,目前全球棉花生产仅仅达5~6%左右是属于永续性的来源。优质棉花倡议(Better Cotton Initiative, BCI)希望该比例到2020年可提高到30%。但它与产业所必须克服的挑战之一是品牌商和零售商目前的需求成长速度(pick-up rate),它现在只达10~15%。
因此虽然零售商部分根据他们所认定之消费者需求而设定了一些明确的标准和承诺,产业仍然需要他们创造供给的投资,而且不辜负其采购承诺。
这可以加快需求成长之速度,同时提供更多的教育和投资,来帮助农民明了种植更多永续棉花的好处,而最后终将达到供需的平衡。
至少,本讯息来自英国CottonConnect赞助,创新论坛(Innovation Forum)主办之研讨会。
一位非营利组织的代表在该研讨会中发言,特别提出了目前的六大发展趋势:
Ø 永续发展棉花倡议之兴起。企业正开始设定目标,虽然家数不多,但在持续增加中。
Ø 受影响数据的使用。虽然永续发展的标准仍是非常重要的,但经由生命周期评估或足迹所得数据使用日益重要,该数据即测量棉花生产的水和能源之使用量。正开始趋动此采购趋势。
Ø 顶尖品牌商开始深入到他们的供应链,寻求更多的透明度,并致力于社会环境之改善。
Ø 竞争前的合作(pre-competitive collaboration)之兴起。品牌商正在探讨他们如何能凝聚他们的需求并找到解决方案。
Ø 永续性发展标准正获得更多的协同合作。例如:优质棉花倡议(BCI)、非洲制棉计划(Cotton made in Africa, CmiA),以及更多传统的方案,如公平贸易(Fair Trade)。
Ø 对死循环技术和回收再利用之重要性与日俱增。
执行障碍
因此,虽然变化正开始深入,终究还是需要有一个商业性的理由,让农民愿意种植更多永续性发展之棉花。
供应链不是从工厂开始启动,而且棉花被视为是一种商品,产品背后人们的努力往往被人遗忘了。
在大多数国家中,农民每年对是否种植棉花都会有所抉择。
但在中国大陆种植葵花籽更有利可图。同样的,在全球最大的有机棉花种植国家--印度,异常的季风气候意味着很多农民不会在该年度种植棉花。
除此之外,农民正在努力解决各种经济上与社会上的挑战,包括劳工成本上涨、获取优良的质量与非基因改造的种子,以及信贷核准与金融知识的不足。
而且,全球5~6%永续性生产棉花只有10~15%被使用,其余的究竟为何?
一位主要顾问告诉与会代表:产业需要确保农民的所有生产可在干燥或无利的季节里被运出或是必要的自用。在我们需要更多有机棉之前,有必要作出更多逻辑思维。
强迫性劳工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乌兹别克的情况较为特殊,不过该国的棉花生产是由政府控制的,政府公布每年必须达到额度。从医生到教师,其公共服务部门之人员,都需要肩负起采摘棉花的工作。可有其他的选择?一个非政府组织指出,可花钱请别人做、冒着工作被解雇的风险,或者收到政府的罚款。讲者告诉与会代表,乌兹别克政府否认他们使用强迫性劳动力。
另一个不同的问题出现在中国大陆,这全球第二大有机棉生产国。该国出现了操纵库存之情况(政府有个储棉计划),从全球市场上去化许多过剩的棉花,促进高棉价。不可避免地这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品牌商应当从中国大陆购买棉花?
第一纺织网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现在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