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被官方宣布进入新常态近一年后,作为中国经济最大引擎的消费,也正在步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
尼尔森为快消品生产商、零售商提供业内唯一的全球零售监测。尼尔森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消费品的销量增速正在放缓——快速消费品销售额增幅,从2013年二季度9.2%的峰值,历经两起三落,降至2015年二季度2.8%的最低点。
消费还是不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为何不同线城市、不同地区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从趋同走向分化?如何在消费新常态下挖掘新机遇?尼尔森与中国70%以上的零售商都有直接合作或数据交换。经济观察报记者10日专访了尼尔森中国区总裁严旋。
快消品增速降至新低
经济观察报:您怎么看待零售业增速放缓的趋势?
严旋:2015年,中国市场环境受到严重的挑战,中国经济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7%左右的增速。投资拉动效果减弱,未来新的增长驱动力将更加转向消费。从2015年上半年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初见端倪,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增速领先,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
然而,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进入新常态,整体信心水平较前一年有所下滑——它依然处于全球的领先水平。尼尔森快速消费品销售额增幅,从2013年二季度的9.2%,降至2013年四季度的6.0%,随后回升到2014年一季度的7.1%,又降低到2014年三季度的2.9%,又回升至2014年四季度的5.6%,最终降到今年二季度的2.8%——消费者从“好花钱”转向“花好钱”。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快速消费品在中国国内消费所占比例不是那么大——中国汽车销售额占GDP的比重是5%,而快消品占中国GDP的比重只有大约2.4%。上半年的消费市场也面临一些比较大的挑战。
经济观察报:具体是哪些挑战?
严旋:国际方面,全球市场环境严峻。今年,欧债危机,尤其是希腊债务危机,对整个欧洲影响非常大,除了德国、英国以外,整个欧洲市场非常不稳定,很多国家仍处在衰退状态或衰退边缘。与此同时,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也面临巨大的经济挑战。在中国周边,日本的经济复苏非常不理想。而欧洲、美国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这对中国外贸、制造业都带来巨大而持续的挑战。
国内方面,前两年的房地产政策比较紧,现在政策有所放宽,但它还在恢复元气。另外,我个人认为,股市对消费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那些借了钱炒股、被套住的股民。
除了顶风趋势,中国还有一些顺风趋势:第一个,全国就业形势整体比较稳定,尤其是在大城市,招工还是比较难的。第二个,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整体上仍在持续增加,每年各省、大城市都会发布最低工资,上海的最低工资已经接近2000元人民币。第三个,随着人民币贬值,加上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厂商实施了“国内、国外同价”的战略,居民的海外消费也会被挤回国内来。
三四季度消费仍有希望
经济观察报:据您预测,今年三、四季度的消费趋势会是怎样?
严旋:一是降价促销。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销量下滑比较厉害,除了一些高端、低端品牌以外,中端、大众的品牌面临较大挑战,后者预计将在下半年大规模进行促销。二是消费时点。临近年底,线上、线下用户都可能疯狂购物,最有名的是阿里巴巴[微博]的“双十一”购物节,它也会通过O2O模式带动线下销售。今年三、四季度的消费还是有希望的。
除了宏观形势、行业形势,传统零售业还遭受电商的极大挑战。五年前,一个城市居民到超市购买的频率是8次/月,现在已经降至5次/月。人们在线购买的频率增加了,价值也在增高。举个例子,每个北京居民一年的在线消费额超过了300元人民币。
网络零售业也不像前几年那么好过了。经历了几年的爆发式增长,线上零售原先7倍于线下零售的增速,现在已经放缓至到4倍左右。厂商对新媒体的投资金额已经接近传统电视投入的87%,大大高于美国(67%)。由此将带来更激烈的线上、线下竞争,需要零售商进一步平衡和优化。
经济观察报:传统零售业如何应对?
严旋:实体零售商并没有倒下,大家也在重新组织,重新规划,重新战略布局。有几个现象,非常令人振奋。
第一个,“便利”是非常大的卖点。上海的全家便利店已经开到甲级、乙级办公楼的大堂里,它卖的品类非常适合白领上班族在中午、早晨、晚上的吃喝需求,业务做的非常好。
第二个,强化“体验”。按照中国的消费习惯,大家买肉、买鱼还是希望闻一闻、摸一摸,看新不新鲜,这是线上零售业不能取代的。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国有七八成的消费者觉得,去超市买生鲜产品,是他们很喜欢的经历。
第三个,突出“竞争力”。传统零售商的成本优势是比较大的,线下供应链还是比较全的,而网络零售商的配送成本是很高的。
最后,减慢扩张速度。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扩张为目的。中国零售商整合的趋势已经开始了,比如Tesco(特易购)跟华润签了合同。
农民回乡的机遇
经济观察报:根据尼尔森披露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一线城市最高(112),乡镇/农村最末(106);东部最高(117),西部最低(96)——这种“消费极化”是否反映了中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严旋:虽然各地消费者信心指数均保持在100以上的乐观水平,但是各级、各地区的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从一年以前的趋同化,开始逐渐地分化,分化的背后是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一、二线城市消费者更关注生活的品质、家庭、教育等;而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更追求丰富的选择。因此,依靠相同的产品、相同的策略、统一布局全国的战略,现在不是很好用,也不能用了。加深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差异化的精准经营,这才是我们共同的机会。
东部地区的消费市场值得关注。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随着国际环境竞争的变化,东部地区的原有产业优势开始减弱,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型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喜的是,无论从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还是从尼尔森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都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依然是引领发展的潮流。
城镇化正在推动下线(三、四、五线等)城市的消费潜力增长。从尼尔森“城市发达指数”可以看到,2012年的发达地区主要是集中在东南沿海。到了今年,有两个显著变化:第一个是,红色(代表“中产阶层”)区域整体上增多了,这意味着更多的发达城市群开始出现。第二个是,东北、西北的城镇化区域增多。据预计,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从现在的55%提升到60%,届时将有超过8亿的城镇人口,孕育着巨大的消费能力。
经济观察报:如何评估未来城镇化对中国消费的刺激作用?
严旋:不同线的城市对经济的感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要预见未来比较难,这取决于两大情况:一是中国的制造业、外贸发展如何,另一个是中国基础建设投资的规模和力度。基础建设投资给农民工创造很多就业的机会,如果没有大型建设项目,或者制造业比较疲软,农民工就只能回到农村,这对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信心影响较大。
如何挖掘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这将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已经习惯了他们见到的品牌,回到农村以后,他们中的多数人有一些积蓄,但农村可供选择的消费品牌有限,供应链也不是很强,如何在农村给农民提供熟悉的、值得信任的、价廉物美的品牌?这给品牌商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把城市品牌送到农村。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