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华集团3513厂的烽火岁月
发表时间:2015-09-06     发表评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蓬勃开展起来,边区军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并将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支援抗战。

  9孔窑洞、一口水井;9名战士、一个信念,为了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这些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游击队员聚集到一起,自己动手、生产自给,为八路军战士解决御寒装备。

  1938年9月10日,在保安县城北原中共中央驻地,毛泽东、周恩来曾经住过的大院里,我党我军最早的制革、制鞋、制皮件厂正式成立了。朱德、张闻天、李富春、林伯渠等中央、边区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到厂视察,鼓励干部职工努力生产、支援前线,保障部队供给。

  建厂之初,工厂的生产方式还只是土法操作。将当地收购的羊皮泡软后,浸泡在盛满硝水、黄米面的大缸中自然发酵,去掉皮上脂肪,一部分皮硝和淀粉沉淀在生皮纤维中间,晾干后再经过敲打、铲皮、刮软,鞣制好的毛皮,皮板柔软、毛色清洁。通过剪裁、缝纫,就成了战士们身上的羊皮袄、皮裤、皮大衣,还有皮袜子、皮手套。当时为了满足边区人民群众的需求,3513厂的产品也陆续投放到延安市场,每次都很快售罄,非常受欢迎。

  应用新技术“金鸡牌”皮革备受青睐

  1939年7月,随着工厂的不断壮大,在中央财政部和边区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工厂开始了新式制革生产技术的摸索,干部职工边学习、边生产,自制了乳化油等原料,蓝帆、栲胶和染料等附料,则依靠边区派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采购小组按时供给。

  植鞣、矿鞣等新式制革技术的运用,使皮革的产量和柔软度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金鸡牌”皮革品种丰富,既有各种颜色的轻革、山羊皮的服装革,也有铬鞣的毛皮,成为延安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高级皮革。3513厂生产的皮大衣,不但是边区军民心里的紧俏货,也深受中央首长和当时从苏联回国同志的喜爱。工厂专门备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鞋样,随要随做,先后为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做过皮大衣、皮鞋,为贺龙司令员特制了黑皮大衣。并根据中央指示,专门为国民党高级官员张治中、张群制作羔羊皮大衣各一件。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前夕,3513厂指定专人为他赶制了低腰黑面皮鞋,连夜送往延安。

  1940年3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农业展览会上,3513厂展出的皮大衣、皮鞋、皮包、皮手套、子弹带、航空衣、篮球、足球等产品,得到了来延安参观的中外人士的赞许,延安《新中华报》刊发文章写到:在穷僻的边区,竟能制出这样好的产品,使他们感到惊讶。

  1944年5月,延安《解放日报》刊发题为“皮革厂出品结实美观,工人团结互助,工作效率提高”文章,赞扬3513厂发展,使制革工业在边区建设中得到了初步科学的规范,“生产的各色皮鞋既美观又结实”、“其他各种军用皮件手工均精细耐用”。

  1945年2月,由美国、苏联和英国组成的军事访华团到达延安,专程来3513厂参观,高度赞扬和钦佩在条件困难的山区,3513厂职工积极生产支援抗战的精神。

  打破封锁全力保障部队供给

  1942年,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实施了更加严酷的经济封锁。为了打破封锁,职工们一边开垦荒山种地、挖野菜,生产自给;一边克服困难,加紧生产,保障供给,将各种物资源源不断输送到前方战士手中,支援抗战。3513厂职工经过3个月的试验,最终从边区普遍生长的青岗树皮、橡碗、山楂树皮、沙柳皮及五倍子等植物中共提炼出鞣制皮革的丹宁,解决了蓝矾、栲胶等原材料缺乏问题。

  随着抗战形式的发展,八路军队伍的逐步壮大,前方军需供应任务大量增加,工厂规模也不断扩大,管理职能,分工明确,各类工具大量增加,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当时的生产结构划分主要包括制革、制皮件、西式鞋(皮鞋)、中式鞋(布鞋)等。工厂建立起了质量检查制度,产品记号,责任到人,每月进行一次质量大检查。每周开展一次“货比货”群众性质量评比活动,树立质量典型,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激发了大家提高产品质量的积极性。通过检查评比工作,不但保证了质量,也促进了产量的大幅提升。1943年,全年生产牛羊皮革2.58万张,腰皮带4万余条,枪背带1.5万条,马鞍40个,篮球144个,公文包1200个,中式鞋(布鞋)2.9万双,西式鞋(皮鞋)5000双,大底皮鞋3600双,以及皮衣、皮箱、皮胶和毛口袋等。

  为民服务是每一个职工的行动指南

  1940年12月,经上级党委批准成立了党支部(当时是秘密的),党组织积极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让“为人民服务”成为每一个职工的行动指南,建立了一支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在团结职工开展生产,确保军需供给方面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为工厂日后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抗战时期,工厂隶属关系多次变动,厂址多次搬迁。全厂职工自己动手,炸山运石、拦河修坝,建窑烧砖、烧瓦,盖厂房、挖窑洞,修建水池、灰池、水槽、转鼓等生产设备,保证了生产,保障了供给。在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开展的“五*一”劳动竞赛活动中,工厂先后涌现出模范职工80名,两人出席了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大会,受到毛主席、刘少奇、邓发、林伯渠等中央和边区领导同志的接见,1人当选陕甘宁边区安塞县参议员。

  1943年8月山洪暴发,西川河水猛涨,工厂职工不顾个人安危,跳入翻滚的洪水中,抢回牛羊皮300多张。在工厂转移途中,工厂干部职工每人每天只发7俩黑豆,面对陕北怒吼的狂风、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他们没有动摇、没有退缩,宁愿将自己的被褥里的棉花扯出来,也不愿丢掉生产工具,利用一切时间抓紧生产,出色地完成了一批又一批军需生产任务。

  迎接胜利,为解放区工业生产输送人才

  1945年,国民党胡宗南部向陕甘宁边区发动新一轮进攻。为响应党中央“加紧生产,支援前方,保卫边区”的号召,3513厂对军需生产任务做了周密部署和安排,动员全厂职工“加紧生产,保障供给,打好黎明前的一仗”,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和挫败国民党破坏和平的阴谋做好物资准备工作。干部职工日夜生产,制革、皮件和制鞋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5%以上。

  为培养工业技术人才,加快工业科技的运用和推广,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1年创办了工业职业学校,学校共设7个科,其中制革科就设在3513厂,主要课程有化学、制革学、工程画、工程管理和制革实习,共举办两期,培训学员20名。另外,根据中央指示,3513厂为新解放区输送了大批干部和生产骨干,不但为解放区经济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仅1945年就输送209人,占到全厂干部职工总数的2/3。

  岁月峥嵘、时光荏苒, 建立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的际华三五一三实业有限公司,在革命精神熏陶和延安精神哺育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工厂职工历经艰险、顽强拼搏,自力更生、忘我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和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的70年,际华3513公司在朱德总司令等军队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企业自身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为我党我军取得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军代装备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稿件来源:中国央企新闻网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