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由浙江华瑞信息资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16进口纱论坛”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美国Frontier亚洲运营总监薛飞就“中美转型升级之路的对比和借鉴”发表了演讲,他强调生产型企业微观转型的升级方案——“精益生产、减少浪费”!
美国Frontier亚洲运营总监薛飞发表主题演讲
纺织业是个古老的行业,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多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纺织业开始率先进入工业化生产,是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行业。从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律看,先是农业经济为主导,然后进入以纺织为代表的轻工业化阶段,接下来进入化工、钢铁、机械等为代表的重工业阶段,最后进入信息化阶段。从这个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纺织业所处的“座次”——仅比农业高一档,农业最古老最落后,而纺织业紧随其后。
世界纺织工业迁移历史及现有格局
薛飞表示,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目前,纺织业经历了四次大的产业转移:
第一次是18世纪60年代从东方转移到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这个阶段纺织业是英国人的天下,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直到1914年之前,英国出口的纺织品,占全球的70%以上。1907年,英国所出口的棉纺织品,约占据了英国总产量的90%,此时的英国是外向型的全球纺织品工厂。
第二次是从英国转移到日本。从1914年到1930年,近20年间,日本在纺织业上飞快的超越了英国,到1940年以前,日本的棉制品,在全球出口市场占据了39%,而英国的市场份额,却下降到27%。
第三次是到20世纪60年代从日本向“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体转移。伴随着日本制造业工资于1965年~1973年间高速增长,日本纺织业江河日下。
第四次则是20世纪80年代纺织业开始向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转移。韩国制造业工资在80年代大幅增长,纺织业竞争力率先下降。
我国目前的纺织产业态势与美日60年代、韩国80年代的产业态势非常相似,开始进入产业转型时期。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大幅提高,纺织业制造转移到其他更低成本国家是难以避免的事情。薛飞表示,面对产业转移大势,纺织企业只有顺势而为,进行战略转型,否则必将被淘汰出局。
美国纺织服装变革历史分析
“美国纺织服装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也曾是美国支柱产业和就业大户,但在1950年-2001年间,GDP占比缩减了16%,从业人口减少了30%”。薛飞表示,在从业人口减少30%的同时,产出却维持平稳,甚至中间还有所增长,可以看出美国转型成效明显。在金融危机至今,美国纺织服装投资以及从业人口继续萎缩,美国仍在转型道路上。
中美转型之路的对比与建议
中国纺织行业成本高昂
薛飞就中国纺织服装宏观转型策略给出了建议,他表示要基于中国国情和人口,保留中低端,努力向高端迈进,还要注重上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品牌建设和国际议价能力,他强调,“不能一味的关注新机器和投资,还要注重新纤维和新技术的研发,提升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做新“中国制造”。
“企业创新动力学里面的集体行动逻辑导致中国企业利润相对较低”。薛飞表示,主导企业得以集中有效资源聚焦于捕捉外部创新机会,进行研发,标准掌控,规则制定等高级要素活动,非关键创新活动或非本身精通的可以通过外包公司“黑箱设计”分担完成。
转型中的几点建议
薛飞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发表了几点自己的看法,他强调,中国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不要盲目跟随美国的转型模式,要走中国特色化转型之路。“纺织服装行业不是夕阳行业,要努力改变自己、周边人、银行甚至国家对纺织行业的偏见,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力量,以国际化的视野,寻求一切可以投资和营销的机会”。
薛飞表示,互联网是十分便捷的工具,互联网具有高效、集约、便捷和参与群体广泛的特点,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供求是最适合的切入端,对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用工,产品快捷推广,品牌宣传等,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在这样的环境中,纺织行业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赶上时代趋势,打破传统限制,创新商业模式,提升运营效率,是整个产业链提升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