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渐次收紧 中国料影响较小
发表时间:2017-12-29    作者:姚瑶 发表评论

  回顾2017年,美联储加息三次共75个基点,但和2016年该央行独自加息的情形不同的是,多家央行开启了多年以来的首次加息,加拿大央行在2017年7月宣布加息25个基点,为7年来首次,成为跟随美联储进入加息轨道的首家主要央行;2017年11月初,英国央行宣布十年来首次加息,基准利率从0.25%上升至0.5%;11月底,韩国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1.25%上调至1.50%,为时隔6年5个月的首次。此外,欧洲央行在2017年10月底宣布从2018年1月起将购债规模从600亿欧元削减至300亿欧元,维持9个月。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市场对于央行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行为已经习以为常了,资产价格水涨船高。2018年,我们将看到的一大转变就是央行从债券的净购买者变成净发行者,政策的转变将对目前规模上万亿的负收益率债券产生影响,进而传导至其他所有资产上去。政策转向的速度显得尤为关键,这将取决于紧缩的节奏和金融市场的沟通、财政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及通胀水平等。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改善,从中期上减轻了对于衰退的担忧,但若有主要央行犯了政策错误,那么或将引发问题。”FXTM富拓研究分析师Lukman Otunuga2017年12月27日通过书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2018年全球货币政策将逐步正常化

  综观各大央行的2017年表态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于本国还是全球的经济,各行都做出了更为积极的评价,这也正是加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在多年过度依赖央行政策后,全球经济正面临一个模式转换,从之前低增长、低通胀的模式转向增长和通胀上行的轨道上去。

  “我觉得整体上,全球经济这几年的形势都比较接近,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流动性环境没有紧缩,2017年的一个亮点是整个经济在好转,这是和以往稍微不同的地方。”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2017年12月22日通过电话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经济增长持续,2018年增速甚至可能比2017年更快,主要央行会在2018年,或加息,或减少量宽,或退出量宽。对主要央行来说这是加息的时机,是摆脱低息环境的机会。加息或减少量宽的速度不会过快。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市场来说并不是一个灰犀牛或黑天鹅,是一个已在预期之内的可控风险。”ING银行大中华区经济学家彭蔼娆2017年12月26日通过邮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2018年由于经济继续复苏,通胀上行,全球货币政策总体而言将逐步正常化,诸多经济体开始加息,但各国央行的步伐则将取决于经济运行所处的周期,且相对于通胀改善幅度而言,实际利率上行空间有限,总体货币政策依然相对宽松。”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2017年12月26日通过书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据摩根士丹利预计,2018年发达国家的核心通胀可能进一步上升,但不会超过央行2%的目标。

  美联储2018年预计加息三次欧日仍然分化

  据美联储2017年12月13日公布的点阵图显示,预计2018年将加息三次,目前市场主流预测也是三次,德意志银行及高盛则预测,2018年美联储将加息四次。

  “2018、2019两年时间,美国加息至2.5%的可能性不小,即3-4次加息,似乎看不到通胀大幅上升的风险。”周浩说。

  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看来,美联储2018年的加息进程要分两阶段来看,“第一阶段,美联储有望保持当前鹰派加息节奏,将政策利率提升至温和通胀率,进一步消解鸽派加息的负面影响,并为大规模缩表营造政策空间。第二阶段,根据特朗普税改的实际效果,美联储将酌情再进行一次或两次加息,以巩固美国经济长期增长动力。”程实2017年12月27日通过书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另外两个发达市场即欧元区和日本,市场的焦点在于欧央行是否会结束量化宽松?日本央行是否会削减宽松规模?

  “在美联储加速加息、渐进缩表的情况下,尽管欧元区货币政策空间边际收窄,量化宽松对经济的影响也逐步减弱,但欧央行仍将努力延长低利率的持续时间,货币正常化路径将谨慎而缓慢。日央行的货币宽松难以加码,将随着美联储和欧央行的货币正常化步伐,被动降低宽松政策的刺激力度。”程实表示。

  摩根士丹利预计,欧洲央行或在2018年9月结束量化宽松,而日本央行则可能在2018年3季度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调高25个基点。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影响较小

  在美联储等发达市场收紧政策之下,新兴市场理论上面临着资本流出压力和汇率风险,是否跟随、如何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IMF在2017年12月15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根据该组织的新模型估计显示,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在今后两年内可能会使流入新兴市场的证券投资减少约700亿美元,与之相比,2010年以来的年均流入量为2400亿美元。

  相比2013年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引发的“削减恐慌”,目前新兴市场的承受能力已得到改善,另外,应对能力也要分情况来看。

  据摩根士丹利分析,新兴市场对美国利率上升的风险承受能力,已远高于2013年美国首次缩减量宽规模时。首先,许多新兴经济体在经过过去几年的宏观调整后,经常账户收支和宏观基本面已大幅改善。其次,目前新兴国家(除中国外)和美国间的实际利差处于较高水平,有约300个基点,且到2018年年底仍可能保持在200个基点,因此对大部分国家而言跟随美国加息以对抗资本外流的压力将远小于2013年。该行认为受美国利率变动影响最小的是俄罗斯、中国、韩国和印度。

  在周浩看来,目前全球流动性十分充裕,发达市场收益普遍不高,在新兴市场的基本面得到了改善的情况下,投资者向新兴市场寻求收益仍将是一大投资主题,这将继续支持资金流入,“要出现资本流出一般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下,也比较短期,从亚洲来看,目前亚洲经济都还表现不错,尤其是中国经济相对稳定之后,大多数亚洲国家也表现比较稳定。如果资本流出的情况下配合大幅度的货币的贬值,这可能是一个问题,但是如果资本流出但是货币不贬值,那有什么问题呢?”他说。

  另有分析指出,在美联储加息和美国税改法案作用之下,预计会引发国际资本短期流出新兴市场,但这也要分情况来看。

  “委内瑞拉、阿根廷、土耳其、墨西哥等国,既缺少优质的投资机会以延留外资,也不具备充裕的外汇储备以稳定汇率,因此汇率振荡将大概率加剧。其二,当前印度、南非、巴西的资本市场呈现过高的宏观市盈率,估值水平脱离经济增速,如果全球风险偏好发生逆转,估值泡沫的破裂亦将加速资本逃离,从而冲击汇率稳定。在风险压力之下,上述新兴市场国家需要被动跟随发达国家,边际收紧货币政策。”程实表示。

  在美联储12月13日宣布加息25个基点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逆回购和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小幅上行5个基点。对于中国央行2018年的政策走向,尽管多数观点认为会一定程度上跟随美联储,但对于使用何种工具、如何进行跟随则存在不同看法。

  “根据IMF《2017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在本轮全球货币政策转向中,中国的资本流出量占GDP比重预计远小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同时,随着2017年金融去杠杆的推进,货币市场利率持续提升,中美利差上行至高位,构筑了相对安全的缓冲垫。预计2018年人民银行将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并有望采取 ‘上调市场利率加定向降准’的政策搭配,一方面根据实体经济需求和国际政策环境,引导货币市场利率渐次有序上行,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定向降准政策,持续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加速中国经济长周期筑底。相反,存贷款基准利率不会作为2018年的主要政策工具,上调的概率较小。”程实表示。

  “与市场主流预期不同,我们预计中国央行将在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各加存贷款基准利息一次。”邢自强表示。

稿件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