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纺织网4月6日专稿(记者 martin 报道):对企业而言,盈利回升与营业收入增长密切相关,而始于2015年四季度的这一轮小周期回升,则为我国纺织服装与化纤行业带来了营收与盈利的双双增长,第一纺织网今天晚间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了解到,2017年1-2月份,我国37009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与化纤制造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22114.7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37.2亿元,从业人员累计达到844.3万人。
中泰证券分析师盛旭表示,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而言,主营业务收入代表着这些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受到产成品价格与销售情况两个方面的影响。工业品价格的飞涨是这一轮小周期的重要标志之一,不过剔除价格因素之后,2016年的工业产品销量增速反而加速下滑,直到2017年2月才出现跃升。这似乎与市场观点以及企业的微观情况相悖。
在盛旭看来,这种背离出现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内部与行业之间存在销售与盈利状况的显著分化。在行业内部,上市公司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在行业之间,采矿业的营收情况依次好于建筑相关行业、非建筑相关行业与消费工业。但剔除价格因素后,价格飙升最快的行业在销量方面反而表现最差,一方面供给侧限产政策使得销量下滑、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同时低库存带来的价格弹性降低亦是重要原因。在工业盈利方面,需要考虑上游产业的价格带来的原料成本侧影响。上游价格增速最高,在所有工业企业中盈利状况最佳,但同时也对下游行业盈利形成挤占。
盛旭介绍,2017年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高达31.5%,比上期(8.26%)加快29.2个百分点,创出2011年2月以来的新高。由于
利润总额并不总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它的变化受到投资损益、营业外收支、特别是资产折旧与减值的影响,此外企业出于种种目的,往往存在使用财务手段对利润总额进行扭曲计算的动机和行为,该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虽然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指标较为有限,但通过采用毛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作为盈利水平的衡量指标。可以看到,该指标的增长情况虽然无法与利润总额相提并论,但也创出了较高的增速水平(1-2月毛利润同比增速11.11%),较上期的5.49%加快5.6个百分点。
不过盛旭也谈到,主营收入的增长是否一定意味着需求的增长?事实并非如此。观察来看,近6个季度以来工业领域发生了严重通胀,PPI不仅恢复正增长,而且增速提高了12.8个百分点。那么收入的增长必然受到价格因素的支撑,将价格因素从收入增速中剔除出去,可以得到各类行业的收入实际增速(亦可理解为销售量增速,即需求增速)。
分析来看,各行业在销售需求方面的表现与销售收入大不相同。在营收增长一枝独秀的采矿业,销量方面表现反而是最差的,在供给侧限产政策的作用下,价格飙升非但没有带来销量增加,反而使得销量增速持续下滑(当然,由于库存处于低位,产量相对于价格的弹性大幅降低亦是重要原因)。另外,非建筑相关行业的销量增速也出现回落,降幅较为微弱;建筑相关行业降幅再次之;消费工业出现微弱回升。那么在供给侧产能限制越是严格的行业,销量下滑更加明显;由于价格的支撑作用过于显著,各个行业门类(尤其是上游行业)的产品销量情况与营收情况不仅难以保持一致,相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盛旭表示,如果说营收实际增速需要将本行业的价格因素纳入考量,盈利增速则考虑了原料成本即上游产业的价格影响。由于下游需求拉动较弱,价格增速远远不及建筑相关行业,因此盈利回落明显。下游消费品行业的销量增长情况较好,但由于产品价格始终低迷,盈利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东方证券分析师施红梅认为,2017年,就纺织制造子板块而言,将迎来新投资机会,主要看点在于棉价和汇率。在国内外需求整体平淡的大环境下,棉价与人民币汇率将成为2017年影响国内纺织制造企业盈利的核心变量。随着国内棉花库存的逐年下降,2017年在需求相对平稳以及国内棉花总产量继续减少的情况下,预计国内棉价有望呈现重心逐步上移的趋势,内外棉价差的收窄与棉价的稳步抬升有利于纺织制造企业盈利的持续改善。美元强势周期下,后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人民币的贬值对纺织制造出口企业都将形成确定性利好。
而对于品牌服饰子行业的投资机会,施红梅预计更多来自于产业创新和并购整合,分析显示:(1)新零售背景下品牌服饰面临更高要求。(2)国内消费主力代际切换与中产阶级的崛起正在深刻改变零售大环境。(3)针对新零售环境与产业痛点,进行供应链改革,推动产业互联和模式创新,是行业大趋势。
在施红梅看来,未来产业变革的方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a、大众品牌主要比拼供应链效率,降低成本做大规模;b、跨境并购成为本土中高端品牌扩充品类、搭建品牌群、突破主业瓶颈、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的有效路径之一;c、通过跨行业、跨品类、跨客群延伸主业,覆盖更广阔的消费市场;d、跳出品牌思路,转型产业互联平台获取更大发展空间。
施红梅指出,就品牌企业而言,主要比拼供应链效率,降低成本做大规模,由高性价比为切入口,过去几年来本土品牌通过上下游利益捆绑、平价定位提升商品周转、规模化采购持续降低成本等方式提升产品竞争优势,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消费者代际切换过程中对热点、新潮、时尚的追求,供应链的竞争已经从规模优势提升性价比向更快速的市场反应切换,随着上游采购的全球化、国内优秀的制造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以及渠道扁平化的普及,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已经逐渐成为本土大众品牌关乎更长远市场竞争力的变革方向,也成为他们做大规模和市占率的主要途径之一,具体来看:
(1)上游供应链:由于大量生产订单转移至东南亚,原本为国际品牌配套的国内核心供应商在近几年出现产能闲置,这些供应商由于较大的前期投入与体量,本身具备更高的经营效率与生产工艺,这为众多本土品牌接触这些优秀的供应商提供了机会,通过大批量订单与这些供应商深度捆绑,逐步让缺乏竞争力的供应商退出市场,吸引更优秀的供应商进入采购体系,在产品研发、企划、数据标准化、周转速度等方面提升供应链效率,在采购端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压缩“企划—生产—配送”时间周期,为适应终端需求的快速反应打下基础。
(2)下游终端零售:通过类直营、大力发展线上销售、缩减经销层级、收购经销商股权等方式,近几年来在低迷的零售环境下保持自身竞争力的本土品牌基本上都完成了渠道扁平化的调整,后续在原先订货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现货比例,降低期货占比,提升对零售终端的敏感度,并根据各门店的销售情况及时做出补货、调货等快速反映,应对各地消费偏好和气候导致的销售差异,提高终端店铺的销售效率,并从零售端来带动整个供应链效率的提升。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