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09     发表评论

  纺织服装产业是咸宁六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为咸宁工业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国内突发疫情的影响,困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发展的瓶颈也逐步显现。为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发展,我们开展了专项调研活动,在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发展不足的基础上,寻求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推进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发展与困难共生,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四三二一”现状

  5月13日和6月3日,市经信局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咸安区和赤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走访了成锦纺织、精华集团、源通纺织、鑫玛服饰、桂泉纺织、丽裳服饰、东一服装、祥源特种布、新进纺织、新纺纺织、蒲纤纺织、华锦纺织等12家具有代表性的纺织服装企业;6月4日,局调研组继续对嘉鱼县纺织服装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既实地查看了企业生产情况,又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交谈,进一步了解掌握了企业原辅材料、劳务用工、融资需求等生产要素保障情况和各类惠企政策落实情况。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呈现“四增”“三减”“两难”“一不足”的发展现状。

  (一)“四增”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确立了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思路,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我市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多年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扶持该行业做大做强,产品做精做优,纺织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概括起来,集中表现为“四增”。

  一是产业规模增大。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产值23.7亿元;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产值30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99%,产值比2004年增长了13倍;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产值233.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05%。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产业268.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82%。

  二是规上企业增多。在建市初期,我市拥有纺织服装企业11家;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有51家;2015年,增长至121家;2019年达到125家。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并始终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产业链条增长。目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链条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就产业门类而言,我们有棉纺织、麻纺织、化纤、丝绸、印染、色织、针织、复制、服装鞋帽、纺织器材等众多子行业。就产业链条而言,在上游有精华纺织、汉麻科技、嘉麟杰纺织、洁丽雅纺织、金泰纤维、永锭纺织、天成线业、双利科技为代表的纺纱和纤维加工企业;中游有以新纺纺织、新进纺织、祥源特种布、恒瑞非织造为代表的印染企业和特殊处理企业;下游有以东一服装、丽裳服饰、依杰姆服饰、汉麻科技为代表的成衣企业。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已经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产业链趋于完善”的发展格局,各个环节已基本配备齐全,产业整体协调能力突出,合作发展趋势明显。

  四是转型意识增强。虽然纺织服装行业是传统工业产业,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我市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发展的愿景强烈,涌现出以嘉麟杰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目前,我市有湖北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汉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天化麻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嘉麟杰纺织品有限公司等省市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精华纺织“白练牌”麻纱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湖北省名牌产品。2020年,全市新增200家上云企业中,纺织服装企业就有31家。

  (二)“三减”

  虽然,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近年来,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欧美订单萎缩了近三分之二,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了更大冲击。为深入了解外部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影响,6月12日,局调研组组织召开了全市纺织服装企业抱团取暖暨产业转型发展座谈会,分层次邀请了11家纺织服装企业进行面对面座谈,围绕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问计于企”,并广泛征求企业对市政府及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从座谈的情况来看,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还呈现出“三减”态势。

  一是产业发展后劲减弱。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奋斗,纺织服装产业逐步成长为我市工业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在全市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受多种原因影响,产业规模和规上企业总数都在减少。2015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产值30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99%;2019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完成产值268.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82%;2020年1-5月,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完成产值50.1亿元,同比下降27.4%。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为125家,但目前,减少到了115家。

  二是行业出口订单减少。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快速升值,导致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国际上整体价格优势进一步削弱,给企业中长期接单带来较大压力。今年加之受国外疫情的影响,赤壁市东一服饰、斯宇纺织、兴龙纺织、丽裳制衣、祺乐针织等13家直接外贸出口企业均由于出口订单被取消或大幅度下降导致企业产品严重滞销,市场发展方面困难重重;精华纺织国外客户生产订单严重不足,出口大幅下降80%左右,当前一个月不到300万元,仅为同期的15%左右。

  三是企业利润空间减小。受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变化和成品库存影响,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据咸安区成锦纺织有限公司反映,2019年底囤的原材料在2020年疫情影响下价格全部下跌,该企业2019年采购的棉花、粘胶、开松麻等原材料价格分别是14700元/吨、12200元/吨、21000元/吨,目前三种原材料单价全面下跌,最大跌幅27.04%;精华纺织部分产品价格下跌严重,24公支纯亚麻纱价格从75000元/吨降至60000元/吨,21英支混纺纱价格从35000元/吨降至32000元/吨。

  (三)“两难”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大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国际纺织服装产业中心向东南亚劳动力低成本国家转移,加之全球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我市纺织服装产业“两头在外”情况普遍,转型压力增大。调研中,了解到企业转型发展主要面临资金难和创新难的双重阻碍。

  一是资金难。在调研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短缺,就精华纺织而言,销售资金受疫情影响回笼缓慢,流动资金需求从往年的2亿元增加到4亿元,急需再融资1亿元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但是对工业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一直保持着严苛的态度。首先,程序相对严格,企业办理续贷须将之前的贷款金额按约定期限如数还清,否则不能申请续贷;企业申请新增贷款要进行征信审查,如资料不全或征信不通过,也难以申请成功;加之,工业用地、厂房、设备等资产折算率较低(工业用地折算率为50%左右、厂房折算率为60%左右、设备折算率为30%左右),企业很难获得较高的贷款授信额度。其次,利率普遍上浮,通过对纺织服装企业贷款状况的调查,企业所获得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在10%—20%之间。再次,周期相对较短,纺织服装企业获得贷款大多为1年以内的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基本没有,企业流动资金压力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是创新难。我市部分纺织服装企业由原国营企业改制延伸发展而来,企业缺乏专业型和高科技型人才,研发经费投入也不多,虽有部分企业主动技改转型,但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够,技术相对落后。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对14家重点纺织服装企业进行了专项摸底,从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来看,有10家企业在研发方面有资金投入,但是仅有3家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研发资金投入最低的企业仅有50万元,对于研发而言,可谓是杯水车薪。此外,14家纺织服装企业中仅有4家企业与大专院校开展了研发合作,外埠技术支撑不足也可见一斑。创新不足带来的最为致命的影响在于,我市纺织服装企业的优势产品不多,大部分企业仍然以初加工、中低档次产品为主,成衣企业也多是贴牌加工,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缺乏市场影响力,在国际市场日渐疲软情况下,品牌效应不强导致国内销售市场难以打开;此外,受印染和后整理技术制约,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条中印染环节能力不足,麻纺印染一直依赖江浙等地,企业生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四)“一不足”

  受国际疫情影响,欧美等主要出口市场需求萎缩,纺织服装企业业务量明显下降,市场不振使得部分企业难以准确把握发展方向,调研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了产业内交流不多的现实,指出域内企业间的沟通对接极少,不利于企业分析市场需求,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做出符合市场形势的发展策略,有的企业只能采取更为审慎的发展策略。特别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由于缺少沟通,域内的产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既使域内企业失去了订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如咸安区添嘉纺织有印染需求,嘉鱼县嘉麟杰有印染能力,受限于没有信息交流渠道,两家企业间一直没有接触。

  二、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的路径探析

  基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呈低增长,国际多边贸易协议不断被破坏,纺织服装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壁垒愈发显现,纺织服装企业对国内市场需求愈发迫切,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当然,虽然纺织服装产业是传统产业,但是在中高端男装、特种布面料、纺纱纤维印染加工等细分领域市场仍然空间巨大,我市纺织服装产业中也有企业涉及这些领域,再加上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要走出危机和困局,调整纺织服装产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立足当前,实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发展之路,可以从实施三项工程走起。

  (一)实施产业提升工程,解决发展后劲不够问题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规划,并将规划纳入咸宁市“十四五”规划的整体布局,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推动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加快转型发展发展。二是争取项目支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安排部署,切实加大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的跟踪对接,推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有关政策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咸宁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责任分工的通知》全面贯彻落实,争取更多项目支持,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加快疫后重振。三是补足产业链条。瞄准纺织服装产业链条短缺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成品制造企业,拉伸加粗产业链条;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精华纺织投资8000万在赤壁建设麻纺织品印染项目,力促项目尽快投产达效,补足我市麻纺印染链条短板。

  (二)实施创新驱动工程,解决好研发能力不足问题

  建立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继续加大科技方面投入,市本级安排科技创新预算资金179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核心、适用技术攻关,加大企业研发补助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加大市直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对纺织服装企业的倾斜力度,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全面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融合化”为重点的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支持武昌首义学院嘉鱼校区项目建设,充分培养纺织业专业人才,构建完善的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培养和创造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产品研发和设计人才,建设纺织服装行业研发中心,为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着力实施“隐形冠军”培育工程,引导纺织服装企业走“专特新精”发展道路,培育隐形冠军企业。

  (三)实施要素保障工程,解决好服务机制不畅问题

  一是建立产业联动机制。引导纺织服装行业成立产业发展联盟,建立信息齐全的企业生产名录,全面收录企业原材料、产品信息,帮助企业在本地拓展市场、在域内发掘供应商,降低企业原材料、交通等成本,形成纺织服装企业抱团取暖、互通有无的发展格局。二是强化企业融资服务。加大对纺织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工作部门要搭建信贷供给和企业资金需求对接的桥梁,持续推进以“企业氧舱”为代表的金融服务,探索以“麻”作为抵押物的新型抵押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缓解企业的资金紧张难题。三是打造一流政务环境。对政务服务事项开展流程再造,形成工作标准,编制办事指南,推进线上线下深入融合,实现“一网通办”“一事联办”,简化纺织服装企业事务审批流程,营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

稿件来源:咸宁新闻网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