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把最闪耀的光环颁给ICE期棉毫不为过:其连续合约累计涨幅超过7%(5.3美分),在突破去年12月、2008年7月份的强技术阻力区间,创出近2年来(2008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而似乎行情并没有结束,2月23日,国际商品市场整体出现调整,美元走高令多个市场承压,但ICE期棉成为少数收高的品种,明显强于其它市场。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美棉如此强悍的走势,的确引发各方的思考,个人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基本面本年度后期乃至新年度都可能陷入偏紧:最基础、最核心、最牢固的支撑
跟踪数据显示,自2月8日收盘算起,截至2月23日,ICE期棉连续合约涨幅达到了15%。当然,USDA2月份月报是引燃此轮ICE期棉走高的导火索:
USDA 2月份月报,在供需平衡表中产量不再受关注,期末库存成为关注焦点,2月9日当晚USDA月报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数据方面。其中上调美棉出口21.8万吨至261.3万吨,并相应下调美棉期末库存至71.9万吨,为2003/04年度以来新低;USDA再次根据中国市场的运行状况大幅调整库存以及消费数据,其中下调了2007/08、2008/09年度中国消费数据,进而调增本年度中国以及全球棉花的期初库存数据,另外,调增了本年度中国消费数据16.3万吨至1034.2万吨,进口量维持196万吨不变;印度方面,调增消费数据9.8万吨至418万吨,调低出口量19.6万吨至124.1万吨,对应期末库存调增9.8万吨。
客观的说,当晚除美国数据有些出乎意料外,其它数据变化不是很大,但市场一致认为本年度后期中国棉花供应偏紧,引发2月9日ICE期棉涨停,并持续引发了中国长假期间的大幅飙升。
另外,中国的进口数据也为行情提供了支撑。继2009年12月,中国棉花进口量单月创19个月来高位21.7万吨后,2010年1月份中国棉花进口量再创25个月来新高31.1万吨,年度累计进口量86.15万吨,同比增幅57%。按照美国农业部预测,剩余的7个月里年度月均进口仅需15.7万吨即可完成任务,因此,如果按照目前中国棉花签约进口增速,美棉本年度出口量未来将可能继续调增。
对于新花合约,2010年种植面积将可能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不过从目前来看,中国2010年新棉播种面积增幅有限,更多可能保持平稳,8000万亩有可能是一厢情愿;而美棉未来实际播种面积预增如果在10%左右,将很难构筑对行情的打压阻力。
二、节日期间,基金重新介入ICE期棉:并大举做多,成为直接推动力
2009年3月份,ICE期棉投机净多头率达到-14%左右,期棉连续合约也跌至43美分附近,随后伴随投机净多的增加,价格持续攀升,至2009年底、2010年初,投机净多头率达到了20%的历史相对高位,期棉价格也攀升至一年多来高位76美分附近,随后整个1月份,伴随期价调整,投机净多头减仓,不过自中国2010年农历春节开始,ICE期棉投机净多再次增加,截至2月19日一周,ICE期棉投机净多头率自两周前3 (2月5日)0.3%大幅增加至11.6%,从而推动了此轮短时间内ICE期棉的大幅飙升行情,具体见如下图示:
因此,预计未来行情走向,和投机基金净持仓变化仍十分密切,甚至包括中国国内市场,主力多头资金、市场总持仓的变化,都是行情发生转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2010年上半年复杂的经济环境,将令各方捕捉相对基本面向好品种
我们认为2010年的国内外宏观面的向好预期,可能较09年底市场各方预期降低,但正因此,国内外主力资金,必将寻找基本面更加向好的品种,相对来看,工业品等与宏观经济密切联系,操作难度加大,而农产品(000061,股吧)谷物油籽,虎年将受到强大的基本面供应宽松打压,软商品势必成为更多主力资金的选择。而棉花市场,基于以上大的基本面分析,尤其是中国在年度后期加大进口,必将引发国际棉花价格率先走强,从而引发内外棉价均呈现走高态势。
四、结论
从目前内外棉期价价差倒挂,以及外棉到港报价(滑准税价格美国C/A棉已经在16000之上)来看,国际棉花价格倒逼国内价格的架势已经拉开,对于国内市场,投资者在节后重点关注囤棉企业心态及现货价格变化。而之前我们提到的节后新疆棉陆续进入内地,有望调节市场的上涨步伐,但改变市场的趋势,已经变的日益困难,预计今年新旧年度间,将再次呈现波澜壮阔的一轮行情,从空间来看,我们依旧坚持2010年年报观点:ICE期棉冲击08年3月份高点90美分之上,国内棉冲击18000之上,值得期待。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