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时永:基于保障我国棉花质量的几点看法
发表时间:2010-05-11    作者:丁时永 发表评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使用国,保障棉花质量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棉花种植、生产、流通和使用环境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保障我国棉花质量措施的研究,现提出一些看法。
  
  一、我国棉花质量保障体系的重点环节
  我国棉花质量保障体系涉及较广,包含政府、企业和棉农等多方促进和保障棉花质量的活动和措施。微观上讲,则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棉花企业的自律,即棉花企业依据国家棉花质量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以及自身质量管理文件来进行棉花质量管理的行为。企业是棉花质量保障的主体,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棉花的质量水平,所以促进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重视并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才有可能保证棉花质量。2.政府部门的监管,就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监管。专业纤维机构监管是棉花质量的外部保障,目前对渉棉企业主要采取下列几种监管方式:公证检验、监督抽查、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建立质量档案、分类监管以及执法检查等等。上述监管方式涵盖了棉花的收购、加工、销售、仓储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基本上保障了近年来我国棉花质量的稳定。3.棉花用户的(合同)要求,棉花用户(主要是纺织企业)和准用户如各类棉花交易市场、郑州期货交易所以及中储棉总公司(国储)等的要求是保障棉花质量的重要方面。用户要求对棉花质量的影响密切,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棉花加工者的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水平。
  
  二、我国棉花质量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中国棉花公证检验网、中国纤维检验局发布的《2008/2009年度棉花质量分析报告》【1】以及其它的有关信息,近年来我国棉花品级基本稳定,具体到长度、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等棉花内在质量指标,则表现为年度之间数据有起伏,但并无趋势性变化。
  虽然我国棉花质量趋于稳定,棉花质检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入,但一些长期困扰纺织企业的棉花质量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1.异性纤维问题是我国棉花质量的重大缺陷,也是长期困扰我国棉花使用的难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棉花的竞争力和使用水平。2.受检测方法繁、检测周期长和结果代表性差等多方面的影响,短纤维含量指标一直没有作为我国棉花标准的考核指标,与此类似的还有棉结指标。受利益驱动,不少棉花加工企业因此降低不孕籽棉的清排,甚至将棉短绒、不孕籽回收棉等掺入皮棉,短纤维含量大,直接影响纺织企业的产品制成率和产品质量,纺织企业深受其害。3.混等混级问题。《2008/2009年度棉花质量分析报告》认为,我国棉花品级基本保持稳定,但该报告同时也指出,由于在棉花采摘、晾晒、收购、加工过程中混等混级现象突出,高品级棉花比率逐年下降。因此导致的高品级棉花比率的下降,降低了我国棉花的使用价值。
  我国棉花质量违法行为总体上逐年减少,恶性质量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2000年至2005年,棉花掺杂使假案件占当年棉花案件总量之比分别为56.83%、10.20%、7.70%、7.84%、2.74%、2.28%,呈明显下降趋势,2006年之后很少有恶性棉花质量案件发生,棉花企业一般质量问题发生几率也明显下降。尽管如此,我国棉花质量保障水平仍较为脆弱,受市场行情以及一些特殊情况的影响,阶段性的棉花质量问题时有出现。如2008年度国家大规模收储,收储和市场价格之间的较大差异引发了不少企业的棉花质量违规违法行为;2009年度,棉花供应趋紧,也有不法企业蠢蠢欲动,江苏省纤维检验局连续发布多起棉花质量问题通报等。
  
  三、控制影响棉花质量的主要环节
  影响棉花质量的环节主要有棉花的种植、田间管理、采摘(晾晒)、收购和加工等,因此保障和促进棉花质量应重点抓好上述环节的控制。
  种植、田间管理和采摘(晾晒)是棉花的生产环节,其实施的主体为棉农。需要控制的方面有:1、棉花品种。我国棉花品种众多,据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监测信息,2009年度全国棉花品种(系)数虽较2008年度大幅减少,但仍达到了474个。种植品种繁多,直接影响棉花品质的一致性。改变上述状况,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对棉花新品种从严审定,注重源头品种控制;另一方面则需要国家利用政策引导如借助良种补贴制度,来大力扶持推广优势品种,逐步淘汰落后品种。2.田间管理。当前棉花的田间管理形势较为严峻,近几年,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棉花主产区劳动力转移更加明显,农民兼业化趋势日益显著,从事棉花生产管理的棉农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相对而言文化素质低、劳动能力差,又缺乏相应的生产技术,和棉花优质高产需要较高技术素质棉农的要求形成了强烈反差。3.采摘(晾晒)。采摘(晾晒)是传统意义上“五分”的要求内容,适时采摘和分别晾晒是保证棉花质量的重要措施。采摘(晾晒)过程也是有效控制异性纤维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棉花异性纤维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在于对采摘(晾晒)过程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
  收购环节是棉花进入市场的第一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棉花收购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棉花收购资格放开以后,内地传统意义上的棉花收购站点已经基本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流动收购点,流动摊贩或者所谓的棉花经纪人已经渐成棉花收购的主体。他们多数质量意识淡薄,缺乏长远打算,管理的难度极大,收购环节也成为棉花混等混级、混入异性纤维的主要环节。
  加工环节是目前实施棉花质量管理相对较为容易可控的环节,也是保证棉花质量最为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需要促进棉花加工企业一方面加强籽棉控制,做好异性纤维挑拣,同时对进厂籽棉采取二次分等分级,其次进行因花配车,优化加工工艺,保证加工质量。
  作为棉花产需的桥梁和棉花初级工业化的主体,加工环节对于保障棉花质量举足轻重,加强加工环节的监管,一方面可以借助其地位影响上游环节如采摘、收购环节对于棉花质量的重视程度,向上游环节传达、灌输国家有关质量规定和下游用户的产品要求,引导上游环节规范采摘、收购等行为,另一方面促进加工企业自身加强质量控制,严格质量管理措施,提高棉花加工质量,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
  
  四、改善棉花流通领域的质量监督工作
  流通领域的棉花质量监督工作是我国棉花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之初,国家有关部门配合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创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总体上,流通领域的棉花质量监督工作开展较为顺利,一批棉花质量恶性违法行为也得以发现和查处,效果显著。但近年来,棉花流通领域的棉花质量监督工作却停滞不前,其原因主要有:1.检查的场所不确定,流通环节的棉花,没有固定的场所,导致检查的目标不确定。2.被检查的主体不确定,如在仓储、物流等场所,接受检查的对象多并非行政相对人,导致配合不畅。3.法律依据不充分,在使用环节,如对纺织企业购进的棉花进行检查,不少纺织企业囿于客户关系、使用效果等因素,对检查活动不支持、不配合,甚至阻挠执法,而执法机构因棉花产权关系的变化,限于法律依据,往往难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
  提高棉花流通领域质量监督的有效性首先要着眼于法律体系的建设,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设定棉花购买者、仓储者以及运输者的法律责任,强化其包括棉花加工者资格、棉花证书以及棉花标识等方面的验收义务;通过建立有效的产、销地联合检查机制、案件信息互通机制、检验信息共享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等,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执法效果。
  
  五、完善我国棉花标准以及技术规范
  勿庸讳言,我国棉花标准和技术规范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1.棉花标准中的品级指标问题,现行品级指标不仅无法提供“成熟程度、色泽特征和轧工质量”等品级三条件各自的状况,而且也难以提供确切的棉花质量信息,同时还存在着分级效果不明显以及指导纺织生产的作用不足等问题;2.短纤维率在棉纺织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纺织企业的标准以及检测需求至今未能充分解决;3.现行标准和技术规范缺少棉花质量指标复检允差范围的相关规定,致使很多棉花质量纠纷处理缺乏权威性的依据等等。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完善我国棉花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品级的替代指标—色特征级的研究,准确定位色特征级的指标功能,科学划分色特征级,尽快取代品级;需要引导有关企业加强棉花短纤维率快速检测仪器的开发,为进一步完善标准提供技术支撑;需要充分考虑棉花的特性以及我国棉花品质的一致性,合理制定棉花复检规范及复检指标的允差范围,为解决争议问题提供切实的依据。

稿件来源:《中国纤检》杂志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