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CPI涨幅或再度挑战警戒线 肉粮油房谁执通胀牛耳
发表时间:2010-05-18    作者:韩晓东 发表评论

  继4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创下近18个月新高后,我国价格上涨的压力并未稍减,5月份CPI涨幅很有可能突破3%的通胀警戒线,时隔三年,我国通胀压力的“夏季考验”再度出现。

  2007年,在猪肉价格的上涨带动下,二季度之后CPI走势一路上行。当年4月份CPI仅仅同比上涨3.3%,到8月份其涨幅已经攀升至6.5%,次年2月CPI涨幅达到该轮物价上涨的高峰8.7%。

  再往前追溯三年,2004年3月CPI涨幅同样只有3%,但在粮价上升的带动下,7、8月CPI涨幅分别达到5.3%,但随后物价很快回落至正常水平。

  从物价走势经验以及当今情形看,猪肉、粮食、原油以及居住类等四大价格领域,将成为价格走势的重要敏感环节。而其中的一两个环节发生“突变”,均可能导致新一轮价格明显上涨成为现实。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坦承,未来几个月物价上涨压力仍然会比较大。但他同时强调,今年下半年物价走势可能是前高后低。

  猪价底部暗蕴反弹

  根据现行的消费价格统计调查方案,我国CPI统计共分为八大类产品。国家统计局并未公开八大类商品的详细权重,八大类产品权重占比分别约为:食品占比为33%,烟酒及用品为4%,衣着占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占6%,医疗保健个人用品为10%,交通通讯为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占14%,居住类占14%。

  而食品类、居住类以及娱乐教育文化类三者,占据CPI权重的的多半壁江山。尤其是前两者,当前是我国物价上涨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以2010年4月CPI为例,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5.9%,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5%,分别为当月CPI上涨1.9和0.7个百分点,合计贡献度达到92.9%。

  从食品价格各子项权重来看,食品类价格的各细项分别为肉禽及其制品、粮食、蔬菜、水产品、鲜果、油脂、调味品、鲜蛋以及其他。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占CPI比重最大,为6.93%。而猪肉价格权重为3.03%,不到肉禽及其制品的一半。

  与粮食、蔬菜等不少食品价格已现升势相比,目前猪肉价格仍处于低位,但这不妨碍猪肉价格成为最具不确定性的价格变量。

  一般来看,生猪价格涨跌以三年为周期,所占权重在肉禽及制品中最大,带动力强,而价格变动幅度要明显大于牛、羊、鸡等其他肉禽,其波动往往成为食品价格乃至CPI的领先指标。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逐步见顶回落。截至今年4月份,更比去年底又回落了20%以上。

  拐点来自4月中下旬,在国家先后两次启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以后,猪肉价格明显企稳回升。商务部公布的价格监测分析显示,截至5月上旬,国内生猪价格连续第四周回升,自4月初启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以来,全国生猪收购价格每公斤上涨了0.3元,累计涨幅达到3.1%。

  按猪粮比价、生猪周期等监测指标来看,猪肉价格的底部很可能已经过去。但专家认为,目前难以判断猪肉价格的反弹是由于国家启动收储政策导致的,还是新一轮猪肉价格上涨的开始。但目前生猪的高存栏量和缓慢下降的猪肉消费量食品占比,有助于削弱未来猪肉价格反弹对CPI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进入猪肉消费淡季,需求量明显下降,预计后期猪肉零售价格将止跌回升。

  粮价小幅走高

  在食品价格中,粮价占CPI权重为3.07%,仅次于肉禽及其制品,具体包括大米、面粉、粮食制品及其他。

  产量来看,今年频发的自然灾害正成为农业稳产增产的重大挑战,尤其是西南旱灾、北方寒潮等可能直接影响不少农产品(000061)的产量。从农业生产周期来看,连续六年的粮食增产,一方面增加了今年进一步增产的难度,另一方面意味着即使小幅减产,今年粮食供需仍然将总体稳定。

  由于国家储备粮的调节作用,单年度的粮食供给不一定对当年粮食价格以及居民消费价格产生明显影响。如2000-2003 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连续遭受干旱,导致粮食总产量在这四年间持续下降,但同期的CPI和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直至2004年我国经济需求呈现过热迹象时,粮食价格以及其他领域价格才明显回升。

  价格方面,一季度我国粮食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原粮收购价格、成品粮零售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超过了5%。国家发改委上述负责人并不认为粮价有失控风险,并表示粮价的持续小幅上涨是政府提高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控的结果,全年实现CPI总水平涨幅在3%左右的调控目标是有基础的。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则指出,假如今年物价上涨3%左右,将有90%是食品价格拉动。我国大部分产品都处于产能过剩,只有农业产品是紧平衡或脆弱平衡。从这个角度讲,即使国家不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粮价仍将因为市场动力而上涨。

  社科院发布的报告认为,2010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农产品生产价格总体水平涨幅在4%左右,粮食生产价格涨幅更是可能超过5%。“2009年在国内粮食供给相对充裕、库存水平较高以及国际价格走低的情况下,粮食价格呈现上涨态势,这表明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可能发生重要变化。”

  国际方面,国家发改委上述负责人认为,世界粮食市场仍保持供大于需的格局,预计二季度国际市场粮价仍将低位波动。但由于全球流动性较为充裕,国际投机资金投向粮食等前期炒作相对较弱的大宗初级产品市场的可能性增大。

  油价震荡

  按分类划分看,石油价格属于交通通讯类中的车用燃料及零配件细项,油价在CPI中的直接占比并不大。但油价对大多数工业品甚至食品均具有传导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外向度的提高,CPI受输入性通胀传导的影响更加明显,突出反映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

  我国自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来,国际油价随着经济好转逐步反弹,期间我国成品油价格先后9次调整,其中6次为上调,3次为下调,我国成品油价大体保持了与国际油价的同步。

  广发证券(000776)认为,从今年情况看,进出口商品指数对CPI和PPI的走势,具有很强的先导性和带动作用。原油等进口原材料的上涨,首先将导致橡胶、塑料、钢材等中间产品价格上涨,然后推动下游最终消费品价格提升。原油价格变动对CPI影响有一定滞后期,一般为9个月左右。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从大宗商品价格来看,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快速增长会加大大宗商品的需求,但从绝对量看,发达经济体仍是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耗国。在发达经济体缓慢复苏的情况下,全球大宗商品并无持续上涨的压力。此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的出现,也会降低对矿物燃料等大宗商品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

  对于未来油价走势,不少人士认为将出现将维持震荡和小幅上行,但暴涨暴跌的动力均不明显。招商证券(600999)石化行业分析师裘孝峰认为,近期国际油价出现一定程度下跌,主要由于3个原因。第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从希腊蔓延至其他欧元区国家的担忧,导致所有风险资产出现快速的下跌;第二美国最近几周的原油库存和整体商业库存都出现连续几周的上升,引发对全球原油供应过剩的担忧;第三是对我国紧缩政策的担忧。但市场对于较远期间的原油价格走势较为乐观,认为原油价格将回复到80美元/桶以上更高的水平。

  居住类价格稳中有升

  在我国的居住类价格中,主要包括建材及装修价格、租房价格、住房贷款利率、水电燃气价格等四部分。最受关注的购房价格并未被纳入到CPI统计中,但这不意味着居住类价格不会今年CPI施压。

  从先前我国物价经验来看,房价明显上涨时CPI往往不会同步变化,甚至CPI中的居住类价格也与之背道而驰。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5年至2009年,我国CPI中的居住类价格分别同比上涨5.4%、4.6%、4.5%、5.5%和-3.6%,其中,涨幅最高的年份分别为2008年和2005年,事实上,这两年却是我国房价上涨压力较小的年份。

  涨幅最低的两年为2009年和2007年,尤其是2009年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3.6%,这与房价真实走势形成了较大反差。

  今年4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2.8%,涨幅再度冲高。而随着国家坚决调控楼市的措施相继出台,未来一段房价涨幅趋缓乃至下跌成为大概率事件。

  但从历史上看,房价上涨周期的中后期,往往会带动租房、贷款利率等相关价格的上涨,这也是2008年我国居住类价格不降反升的重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每年将对八大类产品权重进行细微调整,从权重变动方向来看,食品类权重随着我国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而降低,居住、医疗以及娱乐教育等权重则有升高趋势。尤其是居住类价格,“未来五年居住价格权重有望升至20%”。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此外,国家继续推动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也将使未来水电燃气价格存在上涨空间。综合分析居住价格四个细项,不难看出今年居住类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

  警惕“黑天鹅”事件

  综合所述,专家指出,猪肉价格处于周期底部,但波动性和上涨动力相当明显。粮价和居住类价格今年很可能将保持上涨,但应防止对整个物价影响的扩大。油价则更多受宏观经济和海外影响,短期内上涨的可能性大于回落。尽管当前我国物价仍处于3%以内的合理水平,但未来其中的一两个环节发生“突变”,均可能导致新一轮价格明显上涨成为现实。

  此外,还应警惕导致局部事件导致物价调控全局吃紧的“黑天鹅”事件。如大蒜、果蔬等所占权重较小的部分食品价格飙升,铁矿石等定价权较弱的产品价格上涨,部分行业工资上涨带动收入和物价上涨螺旋,医疗、教育服务价格也存在一定上涨压力。

  而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则从另一方面提醒,在关注通胀预期压力的同时,由于部分国家债务危机的继续爆发,国内房地产等行业景气可能下降,未来我国经济下行风险甚至大于通胀风险。而一旦经济景气下滑,流通和消费价格自然也将随之下行。

稿件来源:中国证券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NewsInfo_Hits(1,9,908,42)%}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