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成新型利益共同体 纺城布商纷纷涉足生产领域
发表时间:2010-06-10    作者:王秋莉 发表评论

  中国轻纺城十大布商之一、德龙莎美特针纺公司董事长龚式敏曾坦言,掌握了“微笑曲线”的贸易公司,涉足生产领域不是明智之举。但如今,纺城涌现出一大批乐于“制造”的布商。利润模式转型背后的动力是什么?记者最近走访了一些经营户,探其究竟。

  涉足小生产

  从事纺织贸易20多年的“永盛工贸”,去年向生产领域拓展,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了一个拥有30余台圆机的小型生产厂区。无独有偶,业内颇有名气的“木林森”前不久也租房办厂。

  今年以来,仅柯桥街道辖区内就有30余家贸易公司投资建立小生产厂区。“对‘永盛工贸’、‘木林森’等贸易企业而言,投资的生产规模远远无法满足自身销售量,很多业务还是依靠与生产企业合作。”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保护新产品

  一直以来,纺织品贸易公司大都扮演“中间商”的角色,“买进又卖出”,从中赚取差价。随着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步伐加快,纺城贸易公司致力产品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已成为我县纺织集群基地产品创新的主体。截止去年底,轻纺城3600多家纺织品贸易公司中,以创新为魂的占了八成。

  然而,新产品在外加工过程中被泄露是贸易公司最头疼的事。“以往没有自己的生产厂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一旦被仿制,价格骤跌。”“永盛工贸”经营者傅国庆告诉记者,投资建小生产厂区并非是脱离与生产厂家合作,是为了更好保护自己的拳头产品。

  创新天地宽

  “浙宇贸易”今年加快新产品研发速度,业务量节节攀升。“这得益于公司投资千万元建起的小生产厂区。”公司相关负责人傅双利说,有了自己的生产厂区,大大方便了新产品及小批量生产。

  同样是搞纺织贸易,越盛进出口公司也尝到了“甜头”。公司涉足生产领域后,第一时间把客户需求和市场流行风格转化为产品,自主研发的新面料更快更新了。

  作为最直接接触市场、最了解市场的经营群体,贸易公司与生产企业的关系不再只是合作伙伴,而演变为新型利益共同体。迪默纺织公司最近邀请国际知名化工企业高级工程师,与技术人员一起进行面料创新攻关,研发出改性记忆丝、金属丝和竹炭纤维面料等新产品。

稿件来源:绍兴县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