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公司又改回做加工贸易了。”2010年7月14日,三维数码纺织公司董事长曾祥介绍,“因为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原材料涨价,目前公司尽量避免用国内的原材料。”
曾祥是最早一批到东莞经营纺织业的香港人,在纺织行业40年,由于在纺织技术领域的权威性及江湖地位,他被业内人尊称为“曾爷”。
近几年,经济大起大落,曾爷不得不频繁地调整公司策略。
国内的纺织品出口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一般出口企业,目前基本不赚钱,就靠出口退税赚取一点利润;二是加工贸易企业,即原料进口,成品出口,企业赚中间的加工费。
曾爷介绍,最近三年里,他的纺织公司就在这两类出口企业中“变身”了三次。
最初,公司采用“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的棉花、棉纱等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并且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1%调高到16%。“2008~2009年,公司改为从国内采购原料,拿出口退税。”曾爷说,尽管处于金融危机深谷期,但“当时企业利润有4%~5%”。
不料,时过境迁。2010年国内的棉价让纺织企业既吃惊又困惑。2009年10月份时,棉花的市场价还是12500元/吨,2010年7月上旬棉价一度涨到19500元/吨,涨幅超过50%!创下近十年来的新高。
考虑到国内原料价格高涨,出口退税已远远无法弥补纺织企业的损失,再加上人民币升值有利进口,不利出口,曾爷不得不让公司改从国外进口原料,于是公司再次退回加工贸易模式。转型为加工贸易企业后,曾爷的纺织公司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然而,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仍在不断上升。 “2009年以来,人工、原料等总成本增加了30%。公司没办法把上升的成本全部转嫁给客户,自己要消化一部分,现在企业的利润不超过4%。”曾爷介绍,“公司出口的产品用美元结算,但我们要换成人民币来发工资,人民币升值仍然间接增加了成本。”
无疑,在人民币升值时,国外原材料市场相对便宜,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开展加工贸易,对企业更有利。然而,加工贸易方式也并非适合所有的出口企业。广州奥美施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莫锦涛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我们公司在1998年前也是‘三来一补’企业,后来改从国内采购原料。企业变来变去也很麻烦,因为我们公司需要采购的原料较多,进口原料要处理各种关税问题也有诸多不便。”
曾爷也明白,转型成加工贸易企业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他的战略是:三维数码纺织公司自主研发设计高附加值的面料和服装,接海外订单后,转而做贸易公司,找代工厂生产。目前高端的订单是由珠三角的代工厂来完成,未来,曾爷希望由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来完成代工,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他的远期目标是企业能最终走向内销,成功地打造自创的服装品牌。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