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行:劳动力成本上升加重通胀上行压力 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发表时间:2010-08-06 发表评论
中国央行周四发布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专栏形式对劳动力成本进行了分析,以下为全部内容:
劳动力成本通常指企业雇佣社会劳动力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直接付给职工的工资、薪酬和雇主承担的职业训练成本、招聘费用以及雇佣员工发生的税收成本等。劳动力成本对就业、总产出、通货膨胀、对外贸易等宏观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编制了劳动力成本指数(LCI)反映劳动力成本变动情况。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反映企业综合用工成本的指标体系,劳动力成本主要依据职工工资核算体系和外出农民工务工收入调查加以测算。
劳动力成本是生产或服务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变动是否会在价格中有所反映,取决于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变动之间的比较关系。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劳动力成本增速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速,产品价格一般不会明显上升。反之则相反。当後一种情况在经济系统中成为普遍现象时,即出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反过来,物价水平的普遍连续上涨,也会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提高,刺激劳动者要求增加工资薪酬,从而推升劳动力成本。厂商则会通过进一步提高商品价格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利润的影响,最终形成“工资-价格”螺旋式上升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农业部门的大量富馀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劳动力成本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2005年以来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的迅速发展,也逐渐推动了劳动力成本上升。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逐渐复苏,投资和出口增长带动劳动力需求快速增长,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有所显现。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05-2009年,城镇职工(不包括私营企业)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5.2%,2009年达到32736元;2010年第一季度末,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为1560元,同比增长11.1%。从趋势看,中长期内我国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一是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化。2009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到12.5%,在经济增长仍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有较强依赖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趋势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将逐渐突出,工资上涨压力趋于增强。二是政策因素的推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愈来愈重视改善普通劳动者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着力为普通劳动者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仅2010年初以来,就有15个省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平均达20.6%。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和“三农”政策实施,也提高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会形成一定的价格上涨压力。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短期内难以快速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无疑会加重通货膨胀上行压力。但在较长时期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将刺激国内企业调整要素投入比例,通过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2004-2008年,我国制造业工资年平均增长率为14.13%,而同期我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速也达到了10.69%,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工资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二是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会改变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增大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和扩大消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增长。
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劳动者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在提高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让劳动者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应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根本上转变低工资、低投入、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劳动力成本通常指企业雇佣社会劳动力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直接付给职工的工资、薪酬和雇主承担的职业训练成本、招聘费用以及雇佣员工发生的税收成本等。劳动力成本对就业、总产出、通货膨胀、对外贸易等宏观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编制了劳动力成本指数(LCI)反映劳动力成本变动情况。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反映企业综合用工成本的指标体系,劳动力成本主要依据职工工资核算体系和外出农民工务工收入调查加以测算。
劳动力成本是生产或服务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变动是否会在价格中有所反映,取决于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变动之间的比较关系。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劳动力成本增速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速,产品价格一般不会明显上升。反之则相反。当後一种情况在经济系统中成为普遍现象时,即出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反过来,物价水平的普遍连续上涨,也会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提高,刺激劳动者要求增加工资薪酬,从而推升劳动力成本。厂商则会通过进一步提高商品价格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利润的影响,最终形成“工资-价格”螺旋式上升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农业部门的大量富馀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劳动力成本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2005年以来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的迅速发展,也逐渐推动了劳动力成本上升。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逐渐复苏,投资和出口增长带动劳动力需求快速增长,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有所显现。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05-2009年,城镇职工(不包括私营企业)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5.2%,2009年达到32736元;2010年第一季度末,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为1560元,同比增长11.1%。从趋势看,中长期内我国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一是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化。2009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到12.5%,在经济增长仍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有较强依赖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趋势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将逐渐突出,工资上涨压力趋于增强。二是政策因素的推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愈来愈重视改善普通劳动者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着力为普通劳动者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仅2010年初以来,就有15个省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平均达20.6%。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和“三农”政策实施,也提高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会形成一定的价格上涨压力。一般来说,劳动生产率短期内难以快速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无疑会加重通货膨胀上行压力。但在较长时期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将刺激国内企业调整要素投入比例,通过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2004-2008年,我国制造业工资年平均增长率为14.13%,而同期我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速也达到了10.69%,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工资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二是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会改变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增大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和扩大消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增长。
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劳动者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在提高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让劳动者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应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根本上转变低工资、低投入、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稿件来源:路透社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