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对进口商品实施“标签”壁垒  专家:不明智的反例
发表时间:2010-09-02    作者:李欣 发表评论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16时45分报道,从今天(1日)起,印度尼西亚开始对进口商品实施新的管理规定,要求所有进口食品或非食品类商品标签上必须用印尼语注明商品成分、副作用等内容,以此作为非关税壁垒,加大外国商品进入印尼市场的难度。

  印尼工商会副主席克里斯·坎德尔此前曾表示,“标签”壁垒只是印尼将要实施的非关税壁垒政策的一部分。他表示,目前发达国家和很多小国都在使用非关税壁垒,印尼政府也必须借此保护自己庞大的市场。印尼此举真的能够保护自己的市场吗?就此,记者采访了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教授,张教授表示,这样的举措其实不会起到太大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的贸易保护措施都不能给企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因为无论是上一轮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这一轮的金融危机,采取单纯的贸易保护和限制的做法对于国内的产业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不到什么有效的积极作用。

  既然并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那为什么印尼还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张汉林教授分析说,此举有两个原因,一是受目前世界经济处于金融危机的恢复时期的影响。

  张汉林: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印尼的经济一直恢复和发展得不是很好。与其他国家相比,这次经济危机虽然对印尼的打击和影响不是很大,但是依然不小。所以它仍然处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之中。它的主要目的和想法也是借此来限制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保护国内的产业。

  此外,张汉林认为作为东盟中重要的大国,印尼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

  张汉林:2010年是中国和东盟10加1自由贸易区全面实施,在东盟内部的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进程一直在进行。印尼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大国也要和东盟其他国家一起开放国内市场。这也会对它产生一定竞争压力。印尼此次采取标签管理模式,还可能采取其他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保护国内市场,来应对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挑战和压力。

  有竞争,必然有压力。印尼采取这样的做法化解压力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张汉林认为,甚至起到了一个很坏的示范作用。从2010年以来,中国全面降低了对东盟国家和地区进口产品的关税。中国从东盟国家的进口增长相对较快,中国与东盟贸易整体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也是比较大的。

  张汉林:对于东盟内部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全面实施,都不能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希望印尼方面不要再进一步采取类似措施。东盟已成为中国很重要的贸易伙伴。对大多数国家而言,中国市场已成为东盟国家和地区主要的第一出口市场。这对推动东盟国家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这种措施虽然不单针对中国,但对东盟内部其他国家对印尼的贸易和投资包括中国与印尼的贸易与投资都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稿件来源:中广网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